5月11日,雨後的晨風裹着露珠的清甜,掠過嘉禾縣石橋鎮石門村高低錯落的青瓦白牆,喚醒了田間沉睡的泥土。10餘名村民踩着晨霧來到該村羅漢果基地,把一株株羅漢果苗錯落有致地種進剛被雨水洗禮過的土地中。
石門村羅漢果基地
“自從有了這個羅漢果基地,我們村的集體年收入可達10萬元,帶動了60餘名村民就業。”石門村黨支部書記李小軍介紹,2022年1月,石門村因地制宜,打造了600餘畝羅漢果種植基地,通過“專業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實現了產業與農戶的緊密聯結,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近年來,嘉禾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他們盤活鄉村閑置資產,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按照“選好一條路子、領辦一批項目、挖掘一村特色、共富一方群眾”的總體思路,深挖“土”資源,放大“特”優勢,延伸“產”鏈條,逐步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
除了特色種植產業,嘉禾縣還積極推進產業創新,通過林+葯、林+菌、林+禽等模式發展林下經濟,提高了閑置林地的附加值,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同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推進“一村一品”和“一場一特”等鄉村產業發展模式,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助推鄉村振興。
“去年我們一家的年收入有3萬多元。”嘉禾縣中華山村村民廖柏才夫婦談起家裡收入的變化,喜笑顏開。該村依託土地資源優勢,流轉1300畝山林土地,並提供技術保障等措施,發展了900餘畝高脂松和200餘畝富硒茶,帶動了農戶參與種植,有效解決了家門口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群眾收入。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該縣積極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吸引了一批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和大學生返鄉創業,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等方式,有效提升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術水平,充分激發其創業就業潛能。
(來源:嘉禾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