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最新的SWIFT數據公布,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佔比攀升至47.68%,同時歐元則如同失落的貴族,佔比下滑至22.29%。
而人民幣則以3.89%的佔比反超日元,穩居第四,在動蕩的貨幣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韌性。
於是人們紛紛議論,難道美元的霸權真的牢不可破?歐元的衰落將走向何方?人民幣的崛起能否挑戰既有秩序?
信源:人民幣重回全球第四大活躍支付貨幣 2024-12-20 環球網
霸權的根基
事實上,美元霸權並非一蹴而就,二戰後,百廢待興的世界建立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依仗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讓美元與黃金掛鈎,從而奠定其在全球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
從此,美元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貿易與金融交易的通用貨幣,各國相繼將其列為儲備貨幣,構建起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秩序。
如今,美元佔比不斷攀升,這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美元地位穩固”的言論形成微妙反差,然而此言論並非單純自誇,更似在人民幣崛起之際所顯露的焦慮與不安。
他們深知美元霸權是其全球影響力的基石,任何對其地位的挑戰都將被視為對其核心利益的威脅。
然而,美元霸權亦非毫無代價,長久以來,他們盡享美元紅利,卻也飽受其副作用——去工業化的困擾。
過度依賴金融服務業,導致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實體經濟逐漸衰弱,如今美國試圖重振製造業,實現再工業化,卻發現這與維持美元霸權之間存在着難以調和的矛盾。
削弱美元霸權,將動搖美國的全球地位,而維持美元霸權,則將繼續阻礙其再工業化的進程,因此在未來美國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將直接影響其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全球戰略。
同時,“去美元化”的呼聲愈發高漲,許多國家開始覺察到,過度依賴美元會讓自身經濟易受美國政策左右,乃至淪為其政治工具的犧牲品。
於是,掙脫美元霸權的束縛,構建更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然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
然而,去美元化並非易事,美元的根基深厚,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盤根錯節,任何試圖挑戰其地位的行動都將面臨巨大的阻力。
衰落的困境
曾經歐元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俄烏衝突的爆發,卻將歐元的榮光凍結。
這場衝突,不僅僅是地區性的軍事對抗,更是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美國在其中不斷拱火,加劇衝突。
歐洲許多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但沒想到自身卻深陷能源危機,經濟遭受重創,而美國卻趁此良機鞏固美元地位,進一步侵吞歐元的市場份額。
然而,歐元的困境並非完全來自外部壓力,他們自身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部分歐洲國家對服務業過度倚仗,致使製造業逐步萎縮,在全球經濟競爭之中缺失核心競爭力。
同時,歐元區各國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協調也存在諸多難題,難以形成統一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些內部問題,逐漸侵蝕着歐元的根基。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元份額的下降與歐洲工業化能力的減弱密切相關,工業實力的衰退,導致歐洲經濟活力下降,進而影響了歐元的國際地位。
因此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貨幣的背後是實體經濟的支撐,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貨幣的繁榮終究是空中樓閣。
崛起的機遇
毫無疑問,人民幣的崛起堪稱近年來國際貨幣體系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現象之一,其反超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這標誌着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然而,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都對人民幣的崛起構成了挑戰。
為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與本幣支付,在中俄貿易里,本幣結算比例超90%,堪稱去美元化的典範。
同時中國與沙特、伊朗等能源出口國的合作,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應用創造了更多機會。
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前景依舊光明,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為人民幣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給人民幣國際化開拓了更為廣袤的舞台,同時,數字人民幣的迅猛發展,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嶄新活力。
當前的全球貨幣體系並非鐵板一塊,多種貨幣結算體系並存,為國際貿易和金融提供了更多選擇。
中國CIPS系統等其他結算體系的興起,正在逐步改變全球貨幣格局。
在新的形勢下,主要貨幣之間的關係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美元、歐元和人民幣都在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但同時也需要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方面進行合作。
“去美元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但這一進程並非沒有挑戰,美元的地位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
因此各國在推進去美元化的過程中,需要謹慎權衡利弊,避免引發金融風險。
筆者認為
歐元和日元的份額下跌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貨幣的繁榮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未來全球貨幣競爭之格局下,中國應該以工業化發展為根基,持續提升綜合國力,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