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專家看來,由於近年大國競爭與地緣經濟關係變化,推動各國同時藉助產業政策謀求進口替代,導致原有的產能過剩調節機制受到限制,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協調機制,減少對發達國家的利益衝擊,也要讓中國成長的可能性盡量發揮出來
文|《財經》記者 江瑋
編輯|蘇琦
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在北京結束她為期五天的中國之行時說,今天的中美關係較一年前更加穩固。
作為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國內閣成員,耶倫於今年4月4日至9日先後到訪廣州和北京。這是她在九個月的時間裡第二次訪問中國。訪華期間,耶倫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財政部長藍佛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北京市市長殷勇等中央和地方官員舉行了會談,也與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專家,在華美國企業代表,北京大學的經濟學者和學生展開了交流。
8日,耶倫在美國駐華大使官邸舉行的發布會上總結了此行取得的三個重大進展:同意就國內和全球經濟的平衡增長展開深入交流;打擊非法金融;繼續就金融問題舉行技術交流。她強調,考慮到兩國經濟的規模,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經濟關係之一;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尋求與中國發展對雙方都有利的、健康的經濟關係。
據新華社的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4月7日會見耶倫時表示,在兩國元首戰略指引下,當前中美關係出現企穩態勢。李強指出,雙方要加強溝通,共同找到管控分歧、解決分歧的辦法,讓中美經貿合作穩定、順暢、高效,為兩國企業和人民創造更多實惠,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貢獻。希望美方與中方一道,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不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將對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在耶倫抵達北京之前,中美經貿雙方牽頭人何立峰和耶倫於4月5日至6日在廣州舉行多輪會談。據新華社報道,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重要共識,就兩國及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中美經濟關係及全球性挑戰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建設性的交流,一致同意在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項下討論中美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合作等議題。中方就美方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嚴重關切,並就產能問題作出充分回應。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討論產能問題
耶倫在8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全面分離對雙方經濟都將是災難性的。“中國是美國產品和服務的關鍵市場,兩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美國產業更大的活力和創新。我在廣州與美國企業代表交談時,他們也強調了從健康的經濟關係受益良多。”她說。
在與中方官員的交流中,耶倫表達了對產能過剩的擔憂,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領域。
耶倫坦言,這些擔憂不會在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之內得到解決,但就均衡增長展開的交流將有助於雙方展開更加深入和有針對性的討論。在這些討論中,雙方將探討更均衡的經濟增長及其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包括內需、投資政策、人口老齡化、財政問題和相關政策等議題。
“我堅信以適當的方式解決這些失衡問題不僅對美國和世界有利,也有利於中國長期的生產力和增長。重要的是,我們已經並將繼續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者脫鉤意願,而是為了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的經濟關係。”耶倫說。
4月8日下午,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就耶倫訪華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中方對產能問題高度重視,在與耶倫的各層級會見會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應。他指出,產能問題存在分歧和爭議,並援引彭博社4月3日最新文章,稱該文章的相關數據分析並不支持新興產業領域存在所謂“產能過剩”的說法。
中方認為:一是應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看待產能問題。所謂“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歷史上也多次出現,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二是應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分析產能問題。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中國新能源產業歷經數十年長足發展,目前所具備的競爭優勢根植於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工業體系和豐富人力資源,更離不開企業對研發創新的巨大投入以及企業家的不懈奮鬥精神。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新能源產品的經濟可及性。中方在滿足國內需求、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上,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對此應作出客觀評價。
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解決產能問題。針對一些地方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性很高的情況,中方將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做好統籌引導,相關政策導向是公開明確的。應強調的是,我們堅決反對部分發達經濟體搞“泛安全化”、升級綠色保護主義措施,這對其自身有害無益,更會嚴重侵害中國企業正當發展權益,中方不會坐視不理。實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無助於解決實質性問題。
中方認為,在新能源產業技術進步推動全球產供鏈深度調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會面臨產業轉型和勞動力結構調整的挑戰,應客觀看待這一現象,作出務實理性的政策選擇。中方注意到美國及其他相關方的關切,願與各方加強溝通協調,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理性看待和妥善處理分歧。雙方將在工作組層面繼續就此保持溝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盧鋒指出,產能過剩並非新的問題,但新一輪產能過剩不僅是中國國內經濟問題,還與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美方此次提出的產能過剩問題主要集中在綠色能源、電動汽車和電池領域。盧鋒表示,不同於鋼鐵、水泥、焦炭等早先過剩行業,這些產品從經濟學的角度具有高度可貿易性,與國際貿易關聯度較高。而且這些行業的技術和資金的密集程度更高,市場體量更大,尤其汽車等行業屬於發達國家的原有支柱產業,產能過剩的影響更大。
“中國不輸理,但其中涉及的利益碰撞比較大。”盧鋒對《財經》說。他認為這標誌着貿易不平衡的爭端在時隔三年後又重回中美經貿關係的焦點。
在耶倫訪華期間,中美達成一致,兩國將就國內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均衡增長加強交流,討論諸如宏觀經濟政策和產能過剩等議題。盧鋒表示:“談是必要的,是好事,但是國際產業變遷的態勢已經在那裡,要看到問題的複雜和利益分歧較大,短時間內也未必能找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他解釋說,中國這一波產業升級的態勢強大,已經到了一些中高端甚至前沿領域。由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出了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是過去所沒有的,這直接與歐美主流或者是支柱行業形成了正面競爭,甚至某些產品出現一定程度市場替代關係。
盧鋒表示,這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成就,不能放棄。但另一方面,國內需求的增長趕不上供給的增長,因此邊際上增加了到國外尋找更大市場份額的壓力和動力。而歐美市場一旦被中國產品搶佔,對方不可能無動於衷。歐盟去年已經決定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美國雖然尚未採取類似行動,但從近期包括耶倫財長來華訪問情況看,後續如何演變還充滿不確定性。
在北京的記者會上,耶倫多次被美國記者問到,如果產能過剩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美國將採取什麼措施或行動。她沒有正面回應,而是強調她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確保向中方解釋了美國對這一問題的關切和重視。目前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27.5%的關稅,其中包括拜登前任特朗普執政時對中國產品加征的25%的關稅。
在盧鋒看來,由於近年大國競爭與地緣經濟關係變化,推動各國同時藉助產業政策謀求進口替代,導致原有的產能過剩調節機制受到限制;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協調機制,減少對發達國家的利益衝擊,也要讓中國成長的可能性盡量發揮出來。他同時指出,面對產能問題需要儘快出台政策提振內需和消費。
溝通的重要性
在廣州與何立峰會談時,耶倫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她與何立峰舉行了三次面對面會談。自去年秋天成立以來,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已經召開三次會議,進行了深入的實質性對話。
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進行了持續四個小時的會晤,形成了面向未來的“舊金山願景”,為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廖岷在吹風會上表示,中美雙方重申了11月舊金山會談達成的“加強溝通”“防範脫鉤”“應對共同挑戰”三點共識,並達成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美雙方將在經濟、金融工作組的框架下持續推進落實上述共識。兩個工作組的第四次會議將於4月中旬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會議期間分別舉行。
耶倫在廣州與中國美國商會成員交流時說,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建立溝通渠道是她的關鍵優先事項之一。在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兩國政策團隊討論了中美關係的關鍵領域,從監控經濟和金融風險到尋求潛在合作的領域。“在有分歧的領域,溝通可以避免由誤解導致的意外後果,允許雙方坦誠地表達擔憂。”她說。
在耶倫展開對中國的訪問之時,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於4月2日至5日訪問美國。
據商務部發布的消息,王受文表示,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為兩國經貿關係發展指明方向。近期兩國元首通話,指示雙方工作團隊推進商務等領域磋商機制。中美經貿關係應該是兩國關係的穩定力量。中方願與美方共同努力,積極落實兩國元首共識,通過中美商貿工作組加強溝通、擴大合作、管控分歧,為兩國企業開展貿易投資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
耶倫在訪華期間強調,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中雙方應當負責任地管理雙邊經濟關係。她說,中美都採取了重要舉措來穩定這段雙邊關係,但這並不意味着中美之間的分歧都得到了解決,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近日在接受《財經》專訪時也表示,當前中美關係不應該僅僅被描述為大國競爭,而應該被稱為有管控的競爭或者合作性的競爭。“對我們兩國而言,關注能夠管控問題的合作而非只顧競爭的那一面相當重要。兩國元首去年秋天在加州的會晤表明人們更加認識到管控作為競爭組成部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