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方全球人壽”)聯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和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顯示,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5.53,低於2022年5.70的水平。《報告》指出,指數下降或因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受訪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增加。
據悉,本次報告沿用歷年選取的六個維度,採用退休責任意識、財務規劃認知水平、財務問題理解能力、退休計劃完善度、退休儲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六個指標並分別賦以相應的權重來計算中國居民的退休準備指數。退休準備指數的取值為0-10,數值越大意味着退休準備越充分,其中數值低於6為低退休準備指數,表明退休準備不足,需要引起重視。
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5.53,較去年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5.53,低於2022年的5.70。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在發布會上解釋,今年退休準備指數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退休責任意識”“退休計劃完善度”和“退休儲蓄充分度”分值的下降,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退休計劃完善度”,從2022年的4.19下降到2023年的3.84。“可能的原因是,由於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受訪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另外,受到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個人退休計劃需要重新制定。”陳秉正表示。
僅21%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了解或完全了解
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促進“三支柱”養老金的協調發展十分重要。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實施,具有稅收優惠支持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在我國正式成立。今年9月,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啟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與個人養老金銜接工作,預計在年底完成,有望進一步推動個人養老金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報告》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詢問了受訪者對政策的了解程度、支持態度、預期支取模式,以及現行12000元繳費上限的合理程度。
總體而言,中國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認識。數據顯示,僅21.21%的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了解或完全了解,42.91%的受訪者一般了解,有10.76%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
在支持程度上,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總體持觀望態度,51.15%的受訪者對該制度的設立保持中立,34.03%的受訪者持明確支持態度,僅不到15%的受訪者明確反對新制度。
在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踐方面,《報告》表示,截至2023年9月,僅6.85%的受訪者建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從金額方面看,開設賬戶的受訪者的月存款金額的中位數為 500元,均值為483元,總體分布呈現偏向兩端的特點,即200元以內和900元以上人數佔比較大,選擇投入中間區段數額的受訪者佔比較小。按照現行年繳費限額12000元換算,平均月繳費額最大為1000元,因此,實際數據體現出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持有者的保守和觀望心態。
陳秉正結合調研結果表示,“實際開戶的數據充分說明個人養老金政策仍處在起步階段,政策發揮常態效果還有賴於後續宣傳擴大和參與率提升。”
約54%的受訪者的合意繳費上限高於目前的繳費上限
《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當前繳費上限帶來的稅收優惠具有一定吸引力,其中49.07%的受訪者認為稅收優惠政策“一般吸引”,26.67%的受訪者認為政策“比較吸引”或“完全吸引”。此外,越了解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的受訪者感受到的吸引力越強。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對於上限金額的爭論,自個人養老金制度出台後便有。《報告》在現有繳費上限約束不存在的條件下,詢問了受訪者合意的繳費上限。結果顯示,受訪者願意繳納的個人養老金占個人可支配收入比例的中位數約為20%,選擇0%-20%之間的受訪者佔比最大,約有36.60%的受訪者願意將不超過10%的收入存入個人養老基金;約25.86%的受訪者願意將20%-40%的收入存入個人養老金賬戶。
根據《報告》,約54%的受訪者的合意繳費上限高於目前的繳費上限;24.24%的受訪者每年願意存入的金額超出目前繳費上限的2倍。這表明儘管當前的繳費上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為了滿足不同收入、不同風險狀況的居民對養老保障的差異化需求,當前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繳費上限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多數居民更傾向於有規劃的定額儲蓄方式積累養老金
此外,在個人養老金領取上,《報告》顯示,綜合來看,儘管國家鼓勵參加人長期領取個人養老金,選擇固定額度逐月領取的受訪者也最多,佔比為40.96%;但仍分別有26.50%和15.74%的受訪者選擇“分次全部提取”或“一次全部提取”。較大比例的受訪者放棄按月長期領取個人養老金,或是出於避稅的考慮,但卻讓個人暴露在長壽風險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