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將經濟學建立成一門類似於物理、化學、數學的學科。希望可以通過建立公式,或者確立模型來推演經濟的發展。然而經濟學每次的表現都出乎這些經濟學家的意料,比如那些一直鼓吹中國經濟要崩潰的專家。有很多經濟學問題無法預測,甚至無法解釋、無法解決。就像網友最近調侃的,美國擁有最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卻無法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還有微觀經濟學的例子,比如將一款原價2000元的包半價,同時一款500元包免費送,交給人們二選一的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免費送的包。按照經濟效益來講這完全說不通,我們理性來考慮的話2000元的包半價賣相當於便宜了1000元,而500元的包免費只便宜了500元,最終的結果卻是更多人選擇了免費的包。
所以經濟學目前沒有辦法準確地預測或者指導經濟活動,它還是一門混沌科學,或者像陳平教授講的是複雜科學。
最近我國的CPI指數連創新低,很多人根據既定的理論開始呼喊我國經濟要通縮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讓我們來分析下看看。
首先什麼是CPI?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縮寫,是衡量一定時期內消費者購買的一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的指數。CPI的計算方法如下:
- 選取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務: 通常包括食品、住房、衣着、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
- 確定基期和比期:基期是指CPI的起始時期,比期是指CPI的終止時期。
- 搜集價格數據: 在選取的商品和服務上測定價格,在不同城市、地區和商店中收集價格並計算平均值。
- 計算物價指數:以基期為100,比較不同時間點的價格變化情況,計算物價指數。公式為:CPI = (當前價格總和 ÷ 基期價格總和) × 100。
從定義和計算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到CPI主要表現的是物價的變化。我國連續幾個月CPI比較低,就說明最近的物價上漲是比較小的。
什麼又是通貨緊縮呢?關於通貨緊縮的定義目前還是比較有爭議的,在西方經濟學家普遍以絕對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作為通貨緊縮的唯一標準。比如薩繆爾森等在《經濟學》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跌;斯蒂格利茨的《宏觀經濟學原理》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價格水平的穩定下降;羅默在《高級宏觀經濟學》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價格水平的長期下降;布蘭查德等在《宏觀經濟學講義》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下跌;米斯金在《金融市場、機構與貨幣》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
而在我國關於這一概念的定義分為單一要素論和多要素論。單一要素論認為通貨緊縮就是商品和勞務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降,相反多要素論認為通貨緊縮的根本含義是由於貨幣供應量相對於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等要素的持續減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物價持續下跌和經濟衰退。
我們首先站在西方的角度來看,西方認為絕對物價持續下跌就是通貨緊縮。2023年以來,我國每月的CPI指數分別是2.1%、1%、0.7%、0.1%,從趨勢上來看CPI指數是連月下跌的。這代表什麼呢?代表物價的增長放緩了,注意是放緩了,並不是下跌了。所以從絕對物價這個指標來看,談中國的經濟出現了通縮還為時尚早。首先物價沒有開始下跌,更沒有持續地下跌。
再來看看國內的角度。根據單一要素論,商品價格和工資水平都要持續下降才是通縮的表現。商品價格就不說了,工資相關的統計並沒有在國家統計局的網站上找到月度的數據,這個應該沒有月度的統計。單純地從感覺來看,這幾年的經濟情況確實不好,IT行業的各大廠也相繼進行了裁員,工資只能說漲的不多或者不漲,降低倒沒有。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目前還沒有進入通縮。
多要素理論考量的因素就比較多了,首先多要素理論認為導致通縮的是貨幣的供應速度沒有跟上經濟和生產率增長的速度。那我們的貨幣供應量到底如何呢,下圖是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查到的數據,可以看到2023年的前三個月我國M1一直保持5%以上的增長率,而M2保持着12%以上的增長率,代表經濟增長指數的GDP第一季度是達到了4.5%,低於M1的增長率。
再者通縮導致的結果是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下跌,以至經濟衰退。物價持續下跌這個標準還是沒有達到,再看消費。下圖是2023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支出情況統計:
可以看出,除了衣着方面的支出,其他各項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結合CPI指數來看,在物價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人均支出還有不小的增長,可以得出居民消費需求是較以往更強,而不是下降。
綜上所述,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聲稱我國經濟已經開始通縮都是不準確的。物價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從CPI指數增長緩慢就武斷地認為是需求出了問題,明顯是錯誤的,我倒認為是供應影響的CPI指數。原因有二,第一除了中國和少部分國家,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全球的需求貢獻上中國所佔的比重肯定較以往有所提高。全球需求疲軟,商品供應國肯定要降低價格將商品賣給較少的一些經濟增長的國家。第二中國在努力和其他國家簽訂本幣結算的協議,想要將商品賣到中國賺取人民幣的國家開始增多,競爭勢必會將進口商品的物價打下來。就拿榴蓮來說,我國之前主要從泰國和馬來西亞進口榴蓮,去年和今年又陸續增加了越南和菲律賓。他們同屬於東盟,又在RCEP框架內,加上互相之間的市場競爭,就會造成榴蓮的價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