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央行公告:
“決定於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6%。”
這次降准有什麼關注點呢?
據央行相關數據測算,此次降准釋放的流動性規模在5300億元左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次降准呢?
“降准即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降准後,意味着商業銀行被央行依法鎖定的錢減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錢相應增加了。
也就是說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6%。
就比如,你每次去商業銀行存100塊,就要放7.6塊錢到央媽,因為怕銀行都貸出去,這樣一旦大家都去取錢,就容易發生銀行沒錢兌現,所以這7.6塊錢就是寄存在央媽那裡,防止銀行出現突發沒錢的情況。
如果降准,銀行的自留資金就會變多,那麼就可以有更多錢貸出去。
可以簡單理解,就是再次放水。
回到此次降准來看。
首先,這是2023年首次全面降准,上一次的降準是在2022年11月25日,此次降准0.25個百分點,大概釋放5300億,力度並不大。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央行歷次降准幅度大多是50bp或100bp甚至更多,但2022年兩次降准幅度均為25bp,此次是央行第三次僅降准25bp,足以顯示央行珍惜貨幣政策空間的意圖,力度上屬於勻速發力。
其次,更為關鍵的是,繼續寬鬆刺激經濟。
什麼意思?
即前兩月雖然企業貸款增長較好,但居民貸款增長乏力,需求仍然不足,貨幣政策加大實施力度正當其時。
而且央行本次全面降准0.25個百分點,可釋放長期資金約5200億元,同時加上3月13日以來央行各項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mlf凈投放7120億元),本月下旬央行釋放資金共計超過1萬億元,進一步為信貸持續強勢增長解除了流動性約束。
只有銀行把錢貸出去了,才能讓錢流動起來,經濟才可能更活躍,否則都存在銀行,經濟怎麼好呢?對不對。
當然,此次降准,大地得到滋潤,房地產同樣也能沾點雨露,這對樓市來說就是一個好消息。但如果片面的理解為房地產救市,那就錯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前提,降准最直接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房地產,而是考慮全局經濟增長!
那對市場有什麼間接影響?核心不外乎兩點:
其一、個人住房貸款和房企融資加快回暖。
房地產貸款在回升,房貸利率也在下調,房貸放款速度明顯加快。加上如今降准後,金融機構手裡的錢變多了,那對於房企的融資肯定還會繼續加快放鬆的。
其二、整體房地產銷售也會逐漸回暖,部分城市房價將會補漲。
降准後,剛需和改善需求會陸續上車後,成交量肯定會上漲,價格會止跌小幅反彈,筍盤逐漸消失,新房優惠也會收回,但是不要指望回到去年的行情。
上面給定心丸給的已經夠多了,樓市企穩回升那是大概率的事情。
現在大部分房企的危機都已經解除了,暖風政策從上而下一級級傳遞,我們肉眼可見的就是樓市逐漸復蘇的過程。
反覆強調,買房一定要順着政策走,調控了大家就不要進場;放鬆了或放水,那就是告訴大家,可以上車了!
不過,本次降准對現在經濟的效果還是有限的,但這是一個信號!
今年為了拉經濟,一定會持續貨幣寬鬆,持續放水,後面可能還要進一步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