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老李,1955年生人,屬羊。退休前是我們單位的書記。工作之餘的愛好是寫詩、炒股和打“三打哈”,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學者型領導。
晚飯後,在單位大院散步時,經常遇到老書記老李。偶爾聊起他退休後炒股的話題,總是旁徵博引,滔滔不絕。在老李看來,股市的魅力在於,不論男女老幼,不論富豪百姓,不論在職還是賦閑,都可自由地參與。在漲跌之間感受心跳的驚動,在盈虧之間,感受身體的顫抖,痛並快樂着。
01 炒股就像醉人的二鍋頭,讓人慾拒還迎、欲罷不能,欲享受快樂、吞咽痛苦
退休後的老李有了一個新發現,根據他對周圍人士的觀察,炒股與年齡的關係不大,小到十幾歲的後生,大到幾十歲的老漢,都可以在股海中暢遊。他們退休支部有三十多個人,其中六七十歲炒股的人就佔三分之一。大傢伙都在股市的漲跌中享受着快樂或吞咽着痛苦,為實現他們年輕時的夢想——讓大A牛起來,而繼續不離不棄地努力着。實際上,50後、60後乃至70後的同事、朋友,其資產配置主要是房產、股票和銀行存款。而這些50~70後的人,如果在二三線城市工作,一般都有兩~三套房子。除非子女到別的城市工作,一般不會再考慮買房了。一則是因為房地產調控政策,沒有購房資格,二則是因為這幾年人們對買房增值的期望完全逆轉了。而銀行存款利息又不斷走低,肯定跑不贏物價漲幅。因此,要想資產能保值增值,股市就是一個希望之地,當然,也可能是一個傷心之所。
02 炒股就像以前工作的繼續,從單位的辦公室轉移到家庭里的書房
同事們調侃老李,六七十歲的人了,何必還在股市上追漲殺跌的,勞累得很。何不出去旅遊觀光,欣賞大好河山,品嘗各地美食,頤養天年。然而,老李的回答是,從以前忙忙碌碌的工作崗位退下去之後,朝九晚五的生活節奏沒有了,整天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做了什麼,渾渾噩噩的。至於大好河山,在職的時候都看過了,美食佳肴也吃不出味了。這時,炒股倒是一個消磨時間的好方式。並且還振振有詞地總結出退休生活中炒股的三大妙處。
首先,基本對接退休前的工作節奏。每周交易五天,就像上班的時候一樣,找到了生活的節拍。每天從早上9:15集合競價開始,瀏覽一下盤面。上午兩個小時的交易中,重點關注十點半左右的情況。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剛好吃午飯。小憩一下,下午一點又進入下午場,三點準時散場。每周五天之後,周末休息兩天,時間安排很有節奏,
第二,醫治老年痴呆的良方妙藥。電腦上的交易軟件,手機上的APP玩得越來越熟了。K線圖、均線指標、年報季報表,體會更深了。由於要不斷地獲取外部資訊,腦瓜子也不封閉了。每次交易都是真金白銀,每次決策都要對比分析,收集整理的每支股票都要篩選計算,迫使腦瓜子就不能不運轉起來。
第三,保持年輕心態,在股市漲跌,賬戶盈虧中體現快樂與失望。老李當領導的時候就是一個爽快的人,最忌諱消極厭世的生活態度。炒股的出發點之一是,在每天的股票漲跌之間,對心理、生理都帶來些許刺激,就像每天喝點小酒刺激神經一樣,迫使自已保持年輕的心態。
03 炒股就像洞察秋毫的智者,大徹大悟的哲人,循序而行、水到渠成
按照老李的邏輯,花甲之年的炒股人,經歷了世事滄桑,感受了風花雪月,是大徹大悟之人。賺錢不是目的,虧錢也不容易。大半輩子都過去了,命里有的已經有,命里無的莫強求。命里能賺到錢的話,也早就賺到了。命里註定沒發財的命,再靠炒股發財,幾乎沒有可能。老年人炒是興趣,是執着,是堅守,更是對A股的愛恨深情。炒股是一種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老李給自己要樹立幾條準則。
第一,有限資金,適可而止。炒股是圖有個事干,出發點是防止痴呆固執。忌賭博心理,把自己的生活老本都押上。若如此,晚景凄涼。
第二,牛市熊市,放平心態。炒股是讓自已有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記錄生活的感悟,切忌與他人攀比高論低。退休後的身體上、心理上,都不是年輕人的對手。好漢不提當年勇,莫與後生論英雄。
第三,兼愛後輩,享受天倫。炒股只是業餘生活的一部分,家庭生活才是重點。對後輩的工作、學習、生活等要主動關愛。否則,專註炒股忽略其他,會變為孤家寡人。
寫在後面。退休後的老李,找到了開始新生活的門道。享受生活兼顧炒股,讓退休生活有趣和充實。老年人炒股,多了一分淡定,多了一分恬靜,更多了一個夢想——讓A股牛起來,再也不要讓現在年輕的後生們帶着憂傷的淚水熬到退休時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