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基金報記者 江右
近期,又有私募異常暴漲產品受到市場關注,更有暴漲過後大幅下挫,私募管理人出來道歉,由此,依靠凈值暴漲“打榜”策略現象引發討論。從過往情況來看,短期異常暴漲的產品,業績往往難以持續,投資者面對此類產品也趨於成熟理性。私募和渠道都表示,做投資應當適度分散,尤其要避免單票投資及高槓桿投資。
三希資本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張亮表示,私募圈“打榜”是行業發展初期的階段性亂象,隨着投資者不斷成熟,這些“打榜”手段也會漸漸失去市場。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表示,這類產品的規模通常較小,策略也很難複製,並不能真實反應投資管理人的長期真實能力,對於投資人評估私募管理能力也容易產生誤導。
中植基金高級產品研究員胡飛表示,短期通過一些放大波動的方式可能會博取到較高收益,但要想獲得長期可持續的業績表現,還是需要對產業以及個股基本面進行深入研究,否則很可能就是曇花一現。
另一位從業多年的私募三方渠道人士也表示,近年來私募圈這類業績非常突出的私募產品時常出現,但這些產品大部分是曇花一現,不能維持長時間的穩定性,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其“押寶”式的高集中度持倉,並沒有長期有效的選股交易邏輯。
鶴禧投資表示,公司在產品管理中,使用母基金來強調凈值的一致性,跟投資金也相對分散,確保跟客戶利益一致。“很多人甚至會幻想自己能買到這樣的‘高收益’產品。其實,業內人很好判斷,如果業績這麼好,根本不用出來做資管產品,做好自有資金,財富就要追趕巴菲特了。”
欽沐資產表示,隨着投資者更加理性、市場發展更為成熟,大家會更關注私募團隊的投資體系、投研實力和更長期的業績表現。
熊林認為,隨着銷售渠道的財富管理轉型、投資者的專業度提高,這種特殊現象在未來可能會逐步淡出市場的關注,也不排除監管部門出台政策加強監管。
胡飛表示,有些私募管理人通過一些“打榜”產品來吸引市場流量,但想要在私募行業持續有所作為,還是要依靠長期可持續的業績表現。投資者在選擇私募管理人時,越來越注重管理人長期業績表現的穩定性與持續性,以及支撐業績表現背後的公司治理情況與核心投研團隊的背景,如果僅有短期業績最終可能也無法獲得投資者信任。
有渠道人士表示,之前也遇到過短期業績暴漲的產品,其中不乏規模小、投資集中甚至用槓桿的,對這類產品要先了解它的規模、是否集中押注等。同時,產品業績歸因很重要,最近就有很火的產品,在盡調時發現投資經理說不清業績歸因。
張亮也表示,長期來看,私募機構還是要更重視中長期業績表現,控制回撤可採取對沖、控倉、分散化配置等手段。
欽沐資產也表示,在控制回撤方面,私募應該建立和不斷優化自己的風控體系,與投資者充分溝通,同時,要提前對極端的市場情況做出合理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