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衫”到“跳繩賽”,濟南這所小學的公開課如此精彩

為深化藝體課程改革,創新“五育融合”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健康體魄,近期,濟南高新區泰和小學舉行藝體公開課展示活動。本次活動集結美術、音樂、體育學科骨幹教師,通過課例展示、互動研討等形式,探索“玩中學、學中練”的藝體教學新樣態,讓藝術之美與運動之趣在課堂中交相輝映,為構建充滿活力的素質教育新生態注入創新動能。

該校音樂教師方淑斐以謎語遊戲導入,通過視頻分享、互動討論激發學生對老虎的認知興趣。課堂採用“聆聽、學唱、輪唱”梯度教學——先通過鋼琴輔助建立音高概念,再以接龍遊戲掌握輪唱技巧,最後鼓勵個人展示培養自信。教學中巧妙融入動物保護理念,將識譜難點轉化為遊戲化體驗,實現從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這節充滿活力的音樂課,既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與團隊協作能力,更讓童聲演唱成為傳遞生態保護的生動載體,在音樂之美中播撒了生命教育的種子。

該校教師王書麗以生活美學為切入點,通過展示民族紋樣、潮流塗鴉等多元案例,引導學生髮現圖案設計與色彩碰撞的妙趣。課堂採用“賞析—構思—創作”的遞進模式,學生以手工剪貼方法設計,以空白t恤為畫布,將個人創意轉化為獨特紋樣。從卡通形象到幾何拼接,不同基礎的孩子都能揮灑靈感,完成彰顯個性的文化衫作品。這節以創意為核心的美術課,既鍛煉了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動手能力,更讓每件文化衫成為承載童真與自信的藝術載體,展現了“生活即美育”的生動實踐。

馬超以動物紋理為切入點,通過斑馬條紋、孔雀翎羽等生動案例,引導學生觀察點線面組合與色彩搭配。課堂以“觀察—啟發—創作”為主線,孩子們用畫筆為動物設計“新衣”,在趣味互動中提升紋理表現力與色彩感知。從老虎斑紋到蝴蝶翅膀,零基礎學生與“小畫家”都能自由發揮,完成充滿童趣的作品。這節以學生為中心的美術課,既培養了自然審美能力,更讓每個孩子在藝術創作中收穫自信與快樂,留下珍貴的童年美育印記。

楊璐老師課堂以動畫與主題旋律創設森林情境,通過樂器視頻直觀呈現長笛小鳥、雙簧管鴨子、圓號狼等音色角色。以“聽辨、模仿、共創”為路徑,學生用肢體演繹弦樂跳躍(翻越圍牆)、定音鼓定格(獵人舉槍),並在分組表演中自主創編智斗惡狼等情節,實現樂器音色與戲劇表達的有機融合。這節充滿遊戲精神的音樂課,以交響童話為載體,成功構建了故事化聆聽、沉浸式體驗的美育新樣態。

在該校,這樣的音、體、美課程還有很多。該校校長姜燕說,當美術遇見生活創意,當音樂融合戲劇表達,當體育化身情境遊戲,藝體教育便煥發出獨特的育人魅力。期待老師們繼續以學生為中心,在玩與學的辯證關係中深耕教學設計,讓每一節藝體課都成為滋養想象力、錘鍊意志力、提升審美力的生命場域。

記者:李鵬 編輯:周全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