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最早叫《39 28》,其實我們很喜歡那個名字,很吉利,很抓人,但開拍前我們還是把它改了。”電視劇《蠻好的人生》主題分享會日期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辦。總台央視紀錄頻道《超級裝備》《科舉》總導演、“影海書香”系列活動策劃人韓晶,邀請《蠻好的人生》聯合出品人周瑜、編劇費慧君、製片人張玲燕、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院長齊青,開啟一場對“蠻好人生”的開懷暢談。
中年蠻好的,就是最好的
周瑜解釋說,因為很多人會因為《39 28》以為這是姐弟戀的故事,覺得套路又來了,39歲的姐姐與28歲的弟弟戀上了。她說::“我們特別不願意讓大家有這種誤解,因為我們不希望把它做成簡單的網劇,而是希望做成一部全人群都喜愛的國民劇。”而當韓晶問周瑜,新劇名《蠻好的人生》有何寓意,周瑜表示,“蠻好的”才是最好的,是這部劇想要表達的價值觀,“年輕時別人說你蠻好的,你可能會不滿足,因為‘蠻好’只是過得去的意思,而你想要最好的。但是到了40歲,你會覺得,蠻好的,其實才是最好的”。
韓晶補充說,《蠻好的人生》雖然一開篇就讓女主遭遇生活的各種毒打,但卻並未就此沉迷於悲苦敘事,而更關注另一個命題:一個人如何面對生活的不確定?如何在經歷了所有風暴之後不讓自己變成壞人?如何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它雖然講述了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卻擺脫了男女情愛的狹小格局,躍升到更寬闊的情感空間:愛自己,勵志自洽,自我成長,自我接納,自我超越。”韓晶說。
女主不完美,但很接地氣
女主胡曼黎,堪稱是《蠻好的人生》一大亮點。她精明、俗氣、愛虛榮,熱衷於搞錢,搞錢時的狀態甚至被人嘲諷“像得了甲亢”。但她又勵志頑強,充滿活力,魅力四射。編劇着力塑造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完美女主,而是一個不完美卻接地氣的當代上海女性形象。對此,編劇費慧君表示,作為上海女人,她觀察到不少上海題材的影視劇幾乎都呈現了兩種極端:要麼特別高端洋氣,要麼就是活在春晚小品里的“精明刻薄”,但那並不是全部的上海,更不是真實的上海。“我最喜歡的上海女人形象,是電影《股瘋》里潘虹演的那個角色。有個細節特別絕。老公要出差,她問他去多久,老公說五天半,她刷刷數了五張草紙,然後第六張草紙她撕了一半。這才是上海女人,你不會覺得她小氣,反而會被她熱愛生活、精打細算又很愛老公的那種氣息打動。”
費慧君回憶起兒子小時候自己給他輔導功課的情形時說:“當時我們有個媽媽群,群里有白領麗人,有董事長,也有我這樣的專業編劇。但是每天到了晚上,我們都要討論小學生的奧數題。這才是上海女人的真實狀態,並不是永遠衣着光鮮的白領麗人。”正因為自己的切身經歷以及對屏幕展現的不滿足,讓費慧君決定,寫一個真正接地氣的胡曼黎。
劇組不差錢,花在刀刃上
作為業內人,韓晶深知一部劇的誕生是個巨大而複雜的工程,編劇筆下的每一行字,導演監視器里的每一個鏡頭,到了製片人那裡就是毫不含糊的一張張賬單。“業內也常有製片人為降低成本而要求編劇改劇本的,”韓晶笑問製片人張玲燕:“您對編劇提過類似要求嗎?我看到劇中有不少植入,這個劇不差錢吧?”張玲燕誠懇道:“我們不差錢,但每一分錢都得掰開兩半用,要花在刀刃上。”比如丁達爾就讀的國際學校,雖然只有一天的戲,但也得訂校服。不光是丁達爾,所有的學生都要訂。“總不能丁達爾的校服很講究,其他人的都稀巴爛吧?而且劇中時間是3月到6月,所以校服我們還得訂兩套,一套夏季校服,一套春秋季的。當時我無比想跟編劇說,你把這個戲給刪了吧,好貴啊。但還是沒捨得刪,因為刪了就不好看了。”
“影海書香”藝術賞析與閱讀推廣系列活動,旨在引進國內外優質的影視、戲劇、文學資源,邀請主創到場,與觀眾進行零距離交流,由浦東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視野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主辦。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