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欽“鷹眼挑戰”背後的挑戰

王楚欽17日在多哈世乒賽上迎戰美國選手納雷什,第二局剛開始,裁判判罰王楚欽發球犯規。王楚欽立刻對判罰提出“鷹眼”挑戰,賽場大屏幕給出畫面,顯示他的發球拋球角度為24.67度,並沒有超過規定的30度上限。最後大屏幕上顯示:“service is legal(發球合規)”。王楚欽挑戰成功。

挑戰並沒有對比賽結果造成大的影響,世界排名第二的王楚欽很快以4:0取勝。王楚欽賽後表達了對自己發球的信心。他說:“回放系統能幫助防止裁判的誤判。通過隊內的檢驗,我覺得自己的發球還是比較過關。”

不過,王楚欽和教練王皓對這個判罰也都感到意外。王楚欽賽後對王皓說:“一上來就直接判我(發球)。”王皓說:“我以為應該是警告。”當然,這畢竟是世乒賽首輪比賽,雙方實力有差距,如果發生在決賽或者比賽膠着的關鍵時刻,類似的判罰可能打亂節奏,不管“鷹眼挑戰”是否成功,都可能影響球員的心理,甚至改變比賽的結局。

國際乒聯2019年決定引進“鷹眼”技術,但對於該技術在國際大賽中的使用仍然比較謹慎。直到去年,國際乒聯執委會才決定將“鷹眼”首次引入世乒賽。與“鷹眼”在網球以及羽毛球比賽中更多用於判定球是否出界不同,“鷹眼”在乒乓球賽事中往往用於參與發球的判罰,這無疑讓人感覺摻雜了太多“主觀”因素。

乒乓球國際裁判長、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孫麒麟認為,發球問題是乒乓球比賽中最容易引發爭議的焦點問題之一,因此國際乒聯制定了複雜的發球規則條文,近年來這些規則執行得更為嚴格。在國際大賽中採用“鷹眼”技術的確有助於幫助裁判判罰,讓比賽更加公平。

曾帶領新加坡隊贏得世乒賽女團冠軍、現擔任新加坡乒乓球學院院長的馮天薇也支持孫麒麟的看法。她告訴新華社記者,“鷹眼”在體育運動中的使用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有利於對發球的判罰,對雙方運動員是公平的。

不過,孫麒麟也認為,球員在比賽過程中提出挑戰後,現場經過視頻回放加上判定,需要很長的時間,的確會影響比賽的連續性和觀賞性,所以現在“鷹眼”仍然處在試驗階段。他認為,由於裁判臨場經驗、判定角度,以及對規則理解深度不同,也必然會出現判罰不一致的狀況,從而引發爭議,因此他建議,對於“鷹眼”的使用還應該謹慎。

早在2006年,網球比賽就開始引入“鷹眼”技術,不過關於“鷹眼”的爭議在網球中一直沒有消失。瑞士巨星費德勒曾在一次溫網比賽後公開表示,儘管他支持網球比賽採用“鷹眼”技術,但並不認為這一技術百分之百精確。他說:“在我看來,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我仍然無法理解有些(‘鷹眼’)判罰。”

相信在多哈世乒賽上,還會有很多類似王楚欽的“鷹眼挑戰”,而“鷹眼挑戰”面對的挑戰未來同樣會持續下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