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
一則話題衝上熱搜榜第一位
#黃燜雞卧底記者提醒11點前別點外賣#
中午正是用餐高峰期
不少人都會提前點好外賣
午休時間剛好送到
為啥最好不要提前點?
第一撥點外賣的人
收到隔夜菜的可能性更大
曝光黃燜雞米飯問題的暗訪記者在直播連線中表示,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熱後再上桌等現象,在外賣行業中屢見不鮮,他在卧底黃燜雞後廚過程中曾親眼看到前一晚被退單的外賣,在常溫保存的情況下,第二天會正常售賣給堂食或者外賣的消費者。暗訪記者提醒大家“11點前最好不要點外賣”,因為“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會售賣給第二天先點單的人” 。
日前,“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後廚亂象”輿情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暗訪了多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發現不少食品安全問題:使用存放多天的發酸食材,顧客食用後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賣,隔夜發黑的牛肉加色素後冒充新鮮牛肉。記者調查中還發現,多家門店招聘時不需要員工提供健康證,大量無證店員直接上崗。
12日,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品牌發布致歉信,稱:涉事加盟門店(鄭州二七萬達店、鄭州康復前街店、商丘萬鼎廣場店)即刻停業,並且永久關店。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品牌還表示將進行全國門店深度排查。
3月13日,國務院食安辦向山東省食葯安辦、河南省食安辦發出掛牌督辦通知書,對兩地核查處置工作實行掛牌督辦。
外賣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背後,是監管鏈條的斷裂。
一方面,大量無證經營的“朋友圈廚房”“微店”通過平台漏洞接單,加工環境甚至達不到家庭廚房的衛生水平;
另一方面,配送環節的“最後一公里”成為風險放大器,海鮮、涼拌菜等對溫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鏈保障的配送途中極易變質,湯品灑漏、燒烤冷透等問題,更是讓外賣員淪為“差評替罪羊”。
更需警惕的是,隨着預製菜市場規模突破4000億元,其生產標準、添加劑使用、冷鏈配送等事關食品安全的環節仍處於監管灰色地帶。部分商家為延長保質期濫用防腐劑,為了降低成本常溫配送冷鏈食品,導致細菌指數飆升。如果“便利”成為唯一賣點,安全便成了可犧牲的代價。當料理包被美化為“中央廚房直供”,當發黑的牛肉被色素“美容”成新鮮食材,當過期原料被重口味調料掩蓋,舌尖上的選擇權已異化成一場“賭局”——賭的是商家的良心,輸的是消費者自身的健康。
如何才能把談資變成撬動行業變革的槓桿?除了加大打擊力度,強化源頭監管,平台也必須摒棄“流量至上”邏輯,將食品安全納入算法權重,對衛生評級低、投訴率高的商家降權處理。
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外賣行業的“透明化革命”,鼓勵商家以直播後廚、公示檢測報告等方式重建信任,同時賦予外賣員“吹哨人”角色,建立匿名舉報通道,讓“在場者”的視線轉化為監管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