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為何爆款頻出?文創帶頭人朱曉云:公眾喜歡我們就做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任珊

今年“十一”前,舞人龍鳳紋包在小紅書上火了。時尚的圓桶包、小巧的水桶包、大容量托特包等五款國風包,皮革肩帶加上復古造型,一下俘獲了眾多粉絲的心。

它不是來自國際奢侈品大牌,而是出自國家博物館。國博文創“帶頭人”朱曉雲和同事們的奇思妙想,再一次出圈了。

朱曉雲是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麼,日常用什麼,她和團隊同事總會特別關注。

“舞人龍鳳系列背包的靈感來自於戰國舞人龍鳳紋錦,繁複有序、色彩豐富的紋飾,代表着中國早期高超絲織工藝。”平時柔聲細語的朱曉雲,一聊起文創,打開了話匣子,聲音彷彿都高了起來。

“文創‘嗨’起來,文物才能‘活’起來。” 近幾年來,朱曉雲和同事們一直努力將文物中傳統紋樣的中式美感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需要相結合。

2018年,朱曉雲調任國博經營開發部副主任,主管文創工作。作為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坐擁上百萬件文物的博物館,那時候國博參觀人數突破860萬人次,甚至超過了法國盧浮宮。朱曉雲有了一個大膽預判:博物館還可以再向前一步,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文創就是重要“推手”。

沒多久,國博收到了來自冷酸靈牙膏的跨界邀約。“公眾會買賬嗎?”朱曉雲和同事們一度十分忐忑,因為這種商業授權前所未有。

“但不嘗試永遠不會有突破。”朱曉雲決定抓住這個時機。她和設計團隊尋找合適的館藏文物,提煉能夠產生共鳴的創意,最終,5款牙膏穿上了國潮的“外衣”。

“它都3000歲了,憑什麼鼎到現在?”“擊鼓說唱俑憑什麼笑到最後?”“青花瓷憑什麼潔白如新?”在牙膏外包裝上,濃縮五千年歷史的五大國寶文物“發問”,製造了一波懸念,也將國寶的文化韻味和產品特性巧妙融合。

“博物館還能這麼玩”“這才是國貨應有的樣子”……產品一經推出好評不斷。朱曉雲和同事們抓住時機,繼續打造“爆款”。他們將5款牙膏對應的國寶“擊鼓說唱俑”“後母戊鼎”“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華封三祝圖軸”“乾隆霽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又製作成為翻糖蛋糕,將“中國味”進行到底。

這一次授權合作,讓博物館和品牌方都嘗到了“甜頭”。在文創設計上,朱曉雲和團隊越來越“大膽”。依託豐富的館藏資源,國博已經開發文創產品5000餘款,保持着每年200-300款的上新速度。

“高冷”的國寶也被設計成可親可感的生活用品,走近年輕人身邊。

一件斑駁的漢代瓦當,鐫刻着“長樂未央”四字吉語,這份“長久歡樂、永不結束”的美好寓意,穿越時光,被設計成銀質鍍金的紅手繩,成為當年的“爆品”。《國博日曆》,每月介紹一個最值得回味的專題展覽,既幫策展人留住了成果,也讓文物以一種更“輕盈”的方式被觀眾了解。

朱曉雲說,還有的文創,是來自觀眾的“點子”。

在虎年新春展中,桃花洞釉燈籠瓶,靠顏值火出圈了。這款白色外壁上黃、藍、綠、紅形狀不規則的清代瓷器色彩奪目,放到今天依然前衛。“能把這個做成文創嗎?”小紅書上,不止一位網友大膽發問。朱曉雲和同事們注意到了這些留言,“公眾喜歡,我們就去做。”

不久後,文物真的“活”了——桃花洞釉燈籠瓶系列產品出爐,冰箱貼、杯子,小夜燈加濕器等,深度還原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色彩與韻味。

中國歷史當中任何一個重要節點,在國博都能找到代表性物證。而朱曉雲則希望,“藉助文創喚起人們刻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文化標記。我也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