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噴香水?這是一門“凡爾賽學”。/圖蟲創意
網絡上流行的諸如“綠茶專用香”“渣男渣女香”“歐巴桑的香水”“無腦傻白甜香”“斬男香”等吸引眼球的詞彙,都在試圖用某款香水來評斷一個人的貧窮富有、高低貴賤、優劣好壞,甚至建立起一系列與香水相關的鄙視鏈,實在是過於狹隘。
隨便點開一個售賣香水的網頁,你都能在評論區收穫大量“凡學”:
“疫情期間沒法出門,但為了不丟掉多年養成的出門噴香水的好習慣,我決定以後每天下樓扔垃圾。”
“自從買了便宜大碗的Gucci,驅蚊再也不用刺鼻的花露水了。”
“還記得多年前曾心血來潮買過三五瓶大牌香水,不論開始多喜歡,最終結局無一例外不是送朋友就是噴浴室。然而,真香定律改變了我,這款香水噴出來的那刻,立即會感覺像是100萬英鎊灑在身上(注意不是美元),愛了愛了!”
而且,你還會在各式各樣的“香評”中,懷疑自己的嗅覺,質疑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讓你忍不住想給這些蹩腳點評打“差評”:
“好喜歡在每個午後噴上它,感覺全世界都安靜下來。身邊圍繞着我喜歡的木香,彷彿聽到海浪拍打在英倫海岸線上的聲音。”
“這隻香水讓我想起了魯迅寫的《人間失格》,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還有《小時代》里林蕭對着顧里大喊‘畜生的血都比你熱’的場面,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忍不住思考今天晚上吃什麼。”
如果說香水激發了你的想象力,讓你想起了許多一般人沒去過的地方,忍不住想炫耀一下當然沒問題,但至少在炫耀文學知識前,先百度一下《人間失格》是誰的作品吧?是太宰治不是魯迅!
香水“迷惑”人類的歷史,在廣泛使用的歐洲也只不過百年的時間,更遑論在尚未養成使用習慣的中國,香水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都只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罷了。
然而,不少香水已經從一種非必須的化妝品、昂貴的奢侈品,逐漸變成一種炫耀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的消費品、貼着財富標籤的生活方式。
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香水是“凡爾賽”的重要道具。
史法蘭因為意外失明,打算盡情享受人生最後一趟出行,住在豪華的套房裡,跟隨陌生女子的裊裊香水味,跳一段優雅性感的探戈。/電影《聞香識女人》
打開香水大門
才算走進“凡爾賽”
習慣用香水的人,大概都期待着這樣一個“高光時刻”:“你身上的味道好好聞,用的是什麼牌子的香水?”此等榮耀,大概跟被追問口紅色號是相似的。
但偶爾,也會鬧出不少尷尬。
當你走在路上,被一陣熟悉的味道吸引,懷揣着覓到知音的激動心情,你大膽假設,並小心求證,拍了拍TA的肩膀:“你今天用的是祖瑪瓏的藍風鈴吧?”
結果對方從包里掏出一個塑料瓶,說:“你說這個么,名創優品買的10元一瓶。”
難得小紅書用戶不炫富了。
儘管在正常人的嗅覺感知里,10元/100ml的名創優品香體噴霧和1200元/100ml的祖瑪瓏藍風鈴香水,味道相似度能達到90%以上。
但你要是問這兩款價格相差120倍的香水,應該買哪款比較好,大概率會得到這樣一個忠告:
“雖然香水是暴利,但有錢的仙女一定要買大牌正版,不要買平替。”解釋一下這個前後矛盾的忠告:雖然大牌香水不值那個錢,但我還是建議你白白送錢吧。
這是為了更好地均貧富,還是為了更好地“凡爾賽”呢?
名創優品出了多款與大牌味道相似的香水,味道“雌雄莫辨”。
在“懂行”的人看來,大牌香水和平價替代品的差別在於香味的“層次感”。
香水是將香料溶解於乙醇中的製品,因為其中的成分揮發速度不同,會導致3個明顯不同的氣味階段,稱為前調、中調、後調。
前調是香水噴上後立刻聞到的那個味道,是3個調中揮發最快的;中調是香水的核心味道,平均持香時間大約1小時;後調就是最後留在皮膚上的味道。
每一種香調,又有不同分類。調香師Michael Edwards畫過香調輪,將香水大致分為4種香調——分別是花香調、東方香調、柑橘清新調、木質調。
你說的味道是什麼味道,我看不懂也聞不懂……
不管你是否能聞出其中的差別,“懂行”的人絕對能在香調的變化中,感受出各種花園、海洋、森林等畫面。
當然了,不少大牌香水也會出一些從頭到尾幾乎一個味的香,但這就絕對不能稱為“沒有層次感”,而應該稱其為一種“線性香”。
香水行業,催生了不少專職“香評師”,聞聞香水,寫寫點評。
香水的價格,從10元均一到萬元絕版都有,自然存在鄙視鏈。
當香水小白勤勤懇懇攢了幾個月的錢,終於能在雙十一大促拿下正裝的Dior、Gucci、Chanel的經典香水時,手拿沙龍香水的人正在小紅書寫下“香評”:“不要再買大牌香水了,都成了爛大街的街香了!”
當沙龍香水愛好者如數家珍地向周圍的人安利某家不知名的香水沙龍時,玩古董香水的人正閑在家裡,將產自上世紀的絕版香水藏品擦了一遍,琢磨着待會出門遛狗噴哪一款比較好。
玩古董香的人最愛說:“擁有它,你就像擁抱了那個時代。”
哦對不起,這裡不應該用“噴”這個字,“懂行”的人只會說“穿”香水。
毫不吝惜地將香水在空中進行大範圍的噴洒,然後慢慢地走進去,讓香味均勻地灑落在身體各處,彷彿穿上了“皇帝的新衣”般的儀式感,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在手腕塗一點,兩手揉一揉,再擦在耳後的“節儉”做法,自然是要被鄙視的。
香水成為一種標籤
還不是都怪你們
誠然,香水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美好的感受,但其中最不該含有的,是自以為是的優越感。
和珠寶、皮具類似,香水在誕生之初,是社會頂端貴族才能接觸到的東西。最早使用香水的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她用帶有迷迭香味道的香芬酒精治療風濕和痛風。
從濃度極高、價格高昂的香精演變成如今普遍的淡香水,香水才得以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奢侈品中尚算觸手可及的一個。
按香精濃度,香水可以分為5個等級,香水、淡香水、古龍水是最常見的。/果殼
網易商業曾做過一個調查,一瓶售價780元的Christin Dior Miss Dior香水,真正的原材料成本只佔2%,也就是15.6元,剩下的價格組成是33%的關稅、10%的製造商利潤、10%的銷售商利潤、8%的廣告費用等。
實際上,香水的價格還在不斷上漲。NPD集團的一項調查顯示,奢侈品牌香水目前的平均價格為63歐元/瓶(人民幣492元),而在2006年,香水的平均價格只有46歐元/瓶(人民幣360元)。也就是說,在過去13年中,奢侈品牌香水的平均售價上漲了37%。
當然,在業內人士看來,以成本視角看香水行業是缺乏基本常識的,香水是一個包含原料、研發、包裝、營銷、分銷等在內的成熟產業鏈。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有的香水為什麼那麼貴?”一位用戶RitaW的回答是:“一瓶真正的香水從最初的靈感到最後的成品,要經曆數以百次的反覆修改和嘗試,最後才能定稿,每一種原材料的選取和比例都要求極其精準,這是一個古樸而繁瑣的過程。”
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水”稱號的,是由時裝品牌Jean Patou推出的香水Joy,需要10600朵茉莉花和28打五月玫瑰才能製成一瓶。
香水的價值,當然不僅來自原料、品牌,更是來自藝術的。
既然美術和音樂可以認為是分別對應視覺和聽覺的藝術,那麼為什麼香水不能是對應嗅覺的藝術呢?
在不少人看來,偉大的調香師也可以算是藝術家。香水不僅僅是一種帶着芳香的液體,更是承載着調香師的靈感、故事和美的物品。
但囿於氣味的抽象性和主觀性、評審的困難度、香水製作的非獨立性等因素,導致香水至今仍不是公認的藝術,而只能成為小眾的狂歡。
但真正喜愛香水的人,大概都不希望眼睜睜看着自己心愛之物,變成評判他人的標籤。
網絡上流行的諸如“綠茶專用香”“渣男渣女香”“歐巴桑的香水”“無腦傻白甜香”“斬男香”等吸引眼球的詞彙,都在試圖用某款香水來評斷一個人的貧窮富有、高低貴賤、優劣好壞,甚至建立起一系列與香水相關的鄙視鏈,實在是過於狹隘。
作家金宇澄就在和許知遠的對談中,批判當今社會常用“三觀不正”“渣男”這些簡單的詞彙,試圖去涵蓋複雜的人性,是非常可憐、幼稚的行為。
眾所周知,人類只有5種味覺感受器,酸甜苦鮮咸,而我們卻進化出了至少1000種不同的嗅覺感受器。2014年的一項研究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區分1萬億種不同的氣味,是此前認為的1億倍。
科學家發現,與氣味相關的記憶,往往比其他類型的記憶更加情緒化、強烈、生動。有研究證明,我們可以在時隔整整一年之後,仍能以65%的準確率記住某段與氣味相關的特殊記憶,而基於視覺形成的記憶,僅在4個月後的準確率就降低到了50%。
只要聞到曾經聞過的味道,就會開啟當時的記憶,在科學上更被認證為“普魯斯特效應”。
夏日午後在媽媽身旁納涼的清風味、翻開新買的書籍撲面而來的墨香味、冬日初雪後混合著泥土的味道……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珍藏着與氣味有關的回憶。
如果你喜歡的香水,也能喚醒你某種美好的記憶,成為屬於你的一種標誌,那又何必在意它的品牌是否響亮、旁人是否認同呢?
用你愛用的香水,讓旁人貼標籤去吧。
[1] 奢侈品牌香水真的是暴利嗎?丨時尚商業快訊
[2] 這是一條有味兒的推送丨利維坦
[3] 作為香水愛好者最想對小白說的話是什麼?丨知乎@三個桃
[4] “玩什麼小眾香水,不就是裝逼嗎?”丨 RealCoolGirl
✎作者 | 賈輝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