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美不是一種偶然,是進化的獎勵

美是什麼?這個經典的難題也許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陳水華的新作《美是進化的獎勵》從神經美學和進化美學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科技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塑造着我們的認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似乎越來越清晰。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關於審美和藝術的看法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大的進步。儘管從柏拉圖開始就已經有許多哲人不斷開始對美的本質進行追問,在人類歷史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就美的本質、藝術的本體等話題提出了豐富的理論,但是迄今為止,人們並沒有就審美和藝術的本質問題達成一致的意見,反而依然是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前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先生的新作《美是進化的獎勵》旁徵博引,既有美學發展史上理論家們對於美的本質的討論,也有科學史中大量的科學實證,同時還有基於審美而產生的對於幸福和愉悅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典型的跨學科著作,以審美問題為核心,涉及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顯示出作者宏闊的理論視野和深厚的學術功底。讀完此書,會讓人明白,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對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因為它激發了生命與藝術的創造力。

《美是進化的獎勵:從孔雀尾巴到蒙娜麗莎》陳水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多種多樣的蜂鳥及其形態各異的喙讓它們美得千姿百態

用進化之眼審視美學

在第一部分,作者聚焦於美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嘗試回答美學的三個基本問題,即什麼是美?如何美?為什麼美?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對此問題苦苦思索卻最終只得出了“美是難的”這一結論。陳水華嘗試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比如,孔雀長長的尾巴和華麗的圖案看起來沒有任何的適應價值,對於孔雀的生存反而是個累贅,那為何在生物進化中,孔雀的長尾巴卻保存了下來。達爾文曾經提出過生物進化的第二個機制——性選擇來解釋這一難題。也就是說,雄孔雀的長尾巴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雌孔雀選擇的結果。雌孔雀希望自己的後代有一個優良的基因,長期選擇那些尾巴又長又漂亮的雄孔雀作為配偶,於是雄孔雀的尾巴越來越長,圖案和羽色越來越漂亮。作者還援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案例來論證這一結論,他列出的來自英國、瑞典、以色列等國家的科學家們所做的實驗,都驗證了達爾文提出的性選擇理論。

進化生物學不僅解釋了進化中生物保留的形體特徵,也為人類美感的產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釋。進化美學啟示我們,美感的產生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產物,與人類對性、食物和安全的需求密切相關。作者以名作《蒙娜麗莎》為引切入到對於人類審美問題的分析。蒙娜麗莎的臉龐實則蘊含著人類對面孔的共同審美偏好。在進化論看來,人體審美來源於人類的生殖需求,而人體中美的要素都是配偶優良的基因表現,證明可以繁衍健康、有生育力的後代,這就為人類為何竭力追求人體美提供了生物學角度的回答。人類生存中最根本的需求是食物和水,食物和水外觀上的美也恰恰是它們安全、富有營養的外在表現。相應地,腐爛的食物外觀上讓人作嘔,自然也不會給人帶來飲食的慾望。作者進一步將討論的範圍拓展到人類的棲居環境。那些引人入勝的美景,往往也就意味着奔騰的流水、豐富的魚類、可口的蔬果以及安全的棲息場所,而這些都為人類提供了最理想的生存環境。

神經美學也給我們理解審美問題提供了新的解釋。作者在書中指出,獎懲機制是人體快感和審美所依賴的生理基礎,也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力系統。比如,人類的飲食快感主要來自嗅覺、味覺以及部分口感。這些感覺刺激了大腦中多巴胺等化學遞質的釋放。巧克力是刺激我們產生快感的典型食物,這是因為巧克力中含有超過350種成分,作用於我們的神經遞質,所以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食用快感。人類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也會涉及複雜的神經活動。比如,欣賞者在觀看攝影作品體驗到美時,人腦的前額葉區域會被選擇性激活。另外,不同的審美類別可能關聯不同的腦區。味覺美感、外表美感和藝術美感、心靈美感等會分別對應不同的腦區。在經過基於生物進化論和神經美學的討論後,作者得出了比較明確的結論:美是舒適感,美源於快樂物質的釋放,因為美是進化的獎勵。

讓哲學的歸哲學,藝術的歸藝術

大眼斑雉雄鳥特寫,後方是求偶時炫耀美麗羽毛的場景

在結束第一部分對審美問題的討論後,作者將討論的重心聚焦於藝術品,嘗試對藝術的本質這一問題作出回答。討論藝術作品,首先面臨的就是藝術定義問題,究竟哪些是藝術,哪些不是藝術?藝術品和非藝術品之間的界限是什麼?如果說,古典藝術有着相對明確的定義標準,那麼現代藝術尤其是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則難以找到藝術和非藝術之間的界限。作者首先援引了分析美學家阿瑟·丹托在《何謂藝術》這本書中對於藝術本質問題的看法:“藝術不可定義,因為藝術沒有普遍的特徵,這基本上是重要美學家們下的定論。充其量,藝術是個開放的概念。”作者認為,藝術不是一開始就缺乏定義,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丟失了定義,這實際上來源於對藝術自由的誤解以及藝術屬性和目的的不明確。作者提出了自己對藝術本質問題的看法:藝術是美的表達。這也就意味着,在作者看來,一切不能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愉悅的所謂的“藝術品”都應該被剔除出藝術品的行列。

作者回溯了西方藝術發展史,尤其是聚焦於現代藝術誕生這一重要時刻。作者提出了一個具有啟發性的觀點:那些說自己追求“不像”的藝術家們,其實也並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所以在作者看來,所謂的觀念藝術並不是藝術,而是哲學對藝術的入侵。它們沒有美感,而是純粹追求觀念的表達,所以本質上不是藝術。作者呼籲,讓哲學的歸哲學,藝術的歸藝術。

在明確提出對藝術本質問題的看法後,作者開始從更具體的內容討論與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有關的心理現象,如故事迷戀、透物見人、審美妙悟、聯想、移情等。這些其實都是審美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比如,在故事審美中有一個核心要素是情感共鳴。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解釋,情緒就是典型的獎懲。它一方面讓動物避開傷害和疼痛,另一方面讓動物去獲得所需的獎勵。以厭惡為例,我們在面對食物、性、社會交往中都會感到厭惡。對食物的厭惡,讓我們免於接觸腐爛和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厭惡,讓我們遠離病原體,避免和不合適的性對象交往;社會交往中的厭惡,讓我們遠離陌生人,避免可能發生的交際風險;道德厭惡,讓我們對自私的個體保持警惕,避免利益受損。這種生理性的情緒體驗在我們的日常審美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索愛情、幸福與生命

在經歷過對審美本質和藝術本質等問題的討論後,作者上升到了對於愛情、幸福和生命意義等主題的分析,可謂是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在作者看來,愛情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對這種特殊審美的分析也離不開科學論證。愛不是思想的結晶和道德的升華,而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生物機能,具有具體的神經和生化基礎以及明確的進化功能。與愛情有關的化學遞質有多巴胺、苯基乙胺、血清素、催產素等,它們在愛情的不同階段分別扮演着不同角色。而母愛這種偉大的情感同樣也是大腦受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而產生的。在母愛背後,起主要作用的是催產素和催乳素,其中,催乳素是一種刺激並維持泌乳的激素。它們都能作用於母性迴路的關鍵部分,驅動大腦中的母性行為。

幸福是一種看似很玄妙的心理感受,作者同樣也為其找到了科學的闡釋機制。在作者看來,我們幸福的來源不是物質財產的佔有,而是快樂物質的釋放,而這種釋放需要不斷的刺激和驚喜。所以,我們吃粗茶淡飯和吃山珍海味可能都會感到幸福,這是因為大腦中分泌的快樂物質一樣多。換句話說,有的人吃粗茶淡飯也會幸福,而有的人即使是吃山珍海味也不一定幸福,這是因為大腦中分泌的快樂物質不同。而幸福,就是一個人各種快樂的總和。在生理層面上,它也是進化對於個體生存和繁育努力的獎勵。作者在對幸福本質的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幸福經濟學的概念以及增強我們幸福感的具體做法:一是要儘可能增加我們的擁有,這是幸福公式中的分子;二是更重要和更便捷的途徑,即減少預期,調節自己的心理。具體而言,包括知足、樂觀、感恩、寬恕、管理負面情緒、接受不完美、鍛煉身體、培養興趣和改善人際關係等眾多內容。

在全書的最後,作者最終得出了“美是生命的救贖”這一觀點。在作者看來,信仰可以缺失,它並不會讓人絕望。因為有比信仰更重要也更可靠的東西,那就是美。美永遠不會離去,它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當中,此刻園林里盛開的牡丹、窗外清脆悅耳的鳥鳴、餐廳里美味可口的佳肴、影院里感動人心的影片……都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和生命的感動。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感知身邊的美好,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幸福,這或許是這本書帶給所有讀者最為寶貴的啟示。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