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三分鐘丨老舊小區“路轉粉” 更(gēng)新如何變更(gèng)新

老舊小區改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林立,城鎮化進程比較早,老舊小區“存量”多,如何改造能更符合大家的期待?

老城區“花式”更新

讓居民生活更舒心

在廣州荔灣區彩虹街道園中園社區居住了十幾年的馮婆婆告訴記者:“小區周邊的居住環境都在逐年更新、改善,這幾年也都加裝了電梯,對於腿腳不方便的老人來說,就有了下樓活動的機會。”

市民王女士則向記者介紹起小區的新“花園”:“這片原來就是一個雜草堆積的地方,滋生蚊蟲,改造了之後,大家都願意下來散一散步,早上練練八段錦、下下棋。希望健身設施、配套小公園、口袋公園可以多一些。”

老舊小區的改造,一頭連着民生福祉,一頭連着城市發展。就在上個月,廣東省級和各地市出台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實施方案》,其中就專門提出要加快老舊小區改造。

新一輪機會來了,老舊小區將如何能抓住機會,原地“升級”?

“荔灣區的周門街道附近是廣州第一批連片加裝電梯的,‘三線’以及‘雨污分流’、地面鋪裝等都是我們改造的重點。”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告訴記者。

城市“煥新”方向

“內外兼修”是標配

老舊小區改造,光是提高“顏值”還不夠,“內外兼修”才是一個好小區的“標配”。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廣州一些老舊小區在改造中,也可謂是細節滿滿。如“三線”下地、多功能擋雨棚等,都體現了當地對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的重視和滿滿的新意。

以“繡花功夫”持之以恆地“雕塑”,是荔灣這個廣州傳統老區換“新顏”的秘訣。不難預見,隨着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包括荔灣在內的眾多充滿煙火氣的老城區,也必將會迎來更大的轉變與機遇。

老舊小區“麻雀雖小”,我們卻能通過以舊換新,看見一座城市的細緻和溫情。一個個“更新”的小區,構成一座城市的細胞,勾勒着一個“更新”的城市。我們期待更多老舊小區能給我們帶來“路轉粉”的驚喜,激蕩出“老城市”新的活力。

(總台記者 馮雪 林麗麗 戴威)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