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電影《鬼媽媽》,影片中的色彩造型藝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電影藝術中,色彩設計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首先,色彩是構成電影的主要元素,尤其是在電影進入彩色時代之後,視覺效果的傳達成為電影人致力的主要方面。其次,色彩能夠構成一定的畫面,通過與觀眾情感相關聯的色彩組合與使用,喚起觀影者的感受,更好地理解畫面和電影的內涵。在動畫電影中,色彩設計就更為重要,因為動畫電影的角色和場景都依賴色彩表達的效果。

一、動畫電影《鬼媽媽》整體色彩藝術概述

動畫電影《鬼媽媽》是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導演賽力克延續自己一貫的神秘主義色彩,保留了原著的黑暗系哥特系風格,構成了這部色彩上與劇情上都很有看頭的動畫電影。因為它的色彩與劇情有着極高的配合度,使得孩子可以從中學到關於生活的秘密,也能夠吸引成人的目光,甚至其中一些帶有隱喻意味的色彩,只有成人才能看懂。

《鬼媽媽》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卡洛琳的小女孩,她滿心充滿了好奇,而故事的兩個世界都是從卡洛琳的行為中引出的。她存在於兩個世界中,是溝通兩個世界和這兩個世界事物的唯一聯繫。而兩個世界的鏡像複製和實質差別是通過一系列不同的色彩設計達到的。表面看來,那是一個與現實平行的、幾乎一模一樣的複製出的世界,但實際上卻充滿了奇幻,卡洛琳必須要衝出這個鏡像世界,回到真實世界,才可以拯救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對真實色彩構成世界及精神的追逐過程。

卡洛琳喜歡凡事追根究底,但是她的父母卻對她十分嚴格,所以天性一直受到壓抑的卡洛琳只能隱藏自己的好奇,凡事都要乖乖聽父母的話。在搬到新家後,卡洛琳又對這個新環境感到十分好奇,她追逐着父母問眾多的問題,不過隨後她在父母的管教下和周圍人的無趣生活下很快感到了無聊。她的鄰居是一個老頭,每天的例行任務就是訓練自己的“馬戲團”;。

此外還有兩個小姐妹,她們每天例行的任務就是互相打罵。這種無聊促使卡洛琳開始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樂子。終於她看到了一個被掩藏很久的秘密。家裡的客廳中有13扇門,每一扇門都通往一間屋子,但是,她卻發現了自己從沒進去過的第14扇門。她不斷地數,不斷地考慮,思考着這個秘密的門究竟是通往哪裡的。在這時,卡洛琳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起來反抗,在那隻高傲的黑貓和三個鬼魂的幫助下,卡洛琳勇敢地逃出了“鬼媽媽”的手掌心,也從那個鏡像世界中走了出來。

在這兩個世界中間,影片的色彩設計起到了很大的對比和烘托作用。現實世界平庸、冷漠、無聊,而鏡像世界與現實世界看似相同,但卻更為溫馨和漂亮,導演賽力克充分利用色彩的作用表達出了幻想的色彩。現實世界總體運用冷、暗的灰色色調,而對幻想世界採用明亮、鮮艷的暖色來描繪。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還有一處運用色彩設計造成的視覺差異。那就是當卡洛琳的幻想消除,“鬼媽媽”的陰謀被揭穿後,原本明亮、鮮艷的色彩迅速被灰色所取代,極具象徵性,而原本鏡像世界的溫暖的燈光也瞬間從黃色調變成詭異的綠色調。在這樣的冷暖色調轉換中,導演表達出了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取捨態度,揭示了影片的主題,並引起觀眾的共鳴。

影片最後告訴觀眾,珍貴的親情也許看似就像灰白色調一樣卑微冰冷,但卻是最溫暖的。在影片的角色造型、服裝道具、場景空間中,都緊緊圍繞這兩個世界的差別進行色彩設計,有着充分的主觀意圖表露。下文將具體分析在這樣兩個世界中,創作者如何利用色彩,打造出不同的視覺與情感效果。

二、真實世界的色彩設計分析

(一)卡洛琳等角色的色彩造型

首先,在角色人物造型方面,《鬼媽媽》在真實世界的角色塑造中主要採用兩個手段,其一是運用色彩來暗示人物的性格、年齡、工作等基本人物特徵;其二是運用“養成系”的方法,對同一角色在不同階段中表現出不同的造型色彩藝術。

在現實生活這一世界中,影片主要塑造的角色是卡洛琳一家人和鄰居的小男孩、爭執不休的姐妹和訓練“馬戲團”的老頭。對於卡洛琳這個主人公,創作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她的服飾和裝扮是比較單純、明亮和鮮艷的,這切合了主人公作為一個兒童的身份特徵。在現實世界中,卡洛琳通常穿着黃色的風衣和雨靴,頭髮短而藍,這樣的顏色搭配使得卡洛琳在畫面中很容易抓住觀眾的目光。因為在色彩能見度和注目度的測試中,黃色的能見度和吸引力最大。

除了突出主人公外,這種角色造型色彩設計也承擔著提出人物性格的特徵。上文說過,卡洛琳生性好奇、凡事都愛打破沙鍋問到底,而在色彩的情感屬性測試中,黃色最具有冒險、激進的氣質,這契合了主人公的性格,並且為影片後半部分一連串的冒險行為做出了合理解釋,同時也暗示了危險的發生。

(二)家庭等場景的色彩造型

《鬼媽媽》故事發生的場景是一個名為“粉紅宮殿”的地方,也就是卡洛琳的家裡,並且切換了家裡的客廳、廚房、花園、卧室等多個場景,造成了跳躍式的蒙太奇效果。上文已經說過,現實世界中的家庭是灰色、平庸的。這在影片的開端就體現得很明顯。首先,影片的序幕動畫展現的是一個黑夜背景中的綠色場景,十分的幽寂和晦澀,我們甚至無法在這段動畫中看到明確的物體,一眼看去全都是詭異的綠色燈光。

在色彩情緒學的測試中,綠色,尤其是暗綠色最容易讓人情緒緊張。這時,觀眾必然也會情緒瞬間緊繃,這首先暗示了影片的整體基調,同時也表達了現實生活的無趣和平凡,給整個觀影籠罩了哥特風格。在現實世界中,上文所提到的“粉紅宮殿”的場景色彩設計都作了明確的色彩弱化,除了卡洛琳的一頭藍發和一襲黃衣,其他的場景全部是低純度的灰色和冷色調,讓人感覺整個畫面像是被霧霾掩蓋着。這種視覺效果恰恰是創作者希望營造出的現實世界及其情感特徵———沉悶和蕭瑟。

三、幻想世界的色彩設計分析

(一)“鬼媽媽”等人物造型色彩

“鬼媽媽”是影片的主題,也是除卡洛琳外的另一位主人公。需要說明的是,不論這位媽媽在哪,她都是“鬼媽媽”。首先,在現實世界中,卡洛琳並不喜歡父母的管教;而在幻想世界中,那個更為完美的媽媽卻是個鬼魂。當然,創作者在兩個場景中對這兩個媽媽都用色彩設計的方式做了區分。現實世界中的媽媽的搭配十分平庸,白色毛衣配黑褲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年婦女裝扮,這種打扮在特殊的環境烘托下帶着煩躁的情緒。

而到了幻想世界,“鬼媽媽”的眼睛是用黑色紐扣裝飾的,是會反射明亮的光的,而她也總是抹着十分艷麗的紅唇,完全是一個慈祥善良、滿臉笑容的漂亮媽媽,是卡洛琳心裡的理想媽媽。不過,隨着劇情的進展,“鬼媽媽”最後的裝扮成為黑底白點的套裙,而面容也開始猙獰和恐怖,這種極具衝擊力的明暗對比在顯示“鬼媽媽”情緒極端變化的同時,也表徵了她的女巫本質。

(二)真正的“粉紅宮殿”

進入幻想世界後,“粉紅宮殿”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雖然基本布景相同,但在色彩上卻是高純度、高明度的暖色佔據畫面,很容易讓觀眾形成一種熱烈、歡樂的情緒。在廚房裡是橘黃色的暖燈;卧室里變成了粉色的床套和被褥,壓抑的綠色也變成十分符合女孩特質的粉黃色;卡洛琳家花園的變化最為豐富,整體展現出一種嘉年華般童話的氣質,變化豐富。

不過,當最終的“鬼媽媽”顯出原形之後,一切“粉紅宮殿”的高純度、高明度色彩開始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十分躁動的紅色、紫色等。另一種則是更為陰森的綠色、藍色,一方面與電影開頭的動畫呼應,另一方面也讓人恐懼。在影片結束時,卡洛琳戰勝了“鬼媽媽”,救出了自己的家人,逃出了幻想世界。這時的色彩也值得我們注意,雖然她的花園回到了現實世界的平靜,變成低純的灰色,但是卻在色彩上有所變化,各種花朵的盛開也表示美好生活的真正開始。

《鬼媽媽》是一部極有教育意義的童話電影,它既開創了定格動畫的新紀元,又引領了動畫電影在色彩設計上的新風尚。在《鬼媽媽》中,創作者充分利用色彩的明暗、色調等,創作出兩個形似而實質上差異很大的世界,並且利用色彩使得兩個世界與主人公都保持着合適的張力,保證了影片的視覺質量和意義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