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崛起,成人化創作是必由之路

2015年的暑期檔,取材於我國四大名著《西遊記》,進行“魔改”的3D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映。憑藉超高口碑,該片成功收穫票房9.54億,僅次於全明星陣容的《澳門風雲2》,位列當年內地影史電影票房排行榜第十。

至此,“國漫崛起”這一熱議話題,就此誕生。

此後幾年,《大魚海棠》《風語咒》《小門神》《白蛇:緣起》等高質量的國產動畫電影問世,大幅提升了國漫的製作水準。

而真正讓國內觀眾為之興奮,標誌着國漫崛起的作品,還是2019年暑期檔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影片最終收穫票房50.35億,暫居中國內地影史電影票房榜第三,憑的也是口碑。

說回今天我們探討的主題,國漫崛起,口碑和票房哪個更重要?

或許很多觀眾會說,口碑好,票房自然會好。

這話確實也沒毛病,但似乎也得根據實際情況來講。

比如,上周五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以下簡稱“《白蛇2》”),就是典型的“就好不賣座”。

該片上映首日,總票房預測是6.1億,截至目前下滑至5.02億。

但相信到影院觀看過該片的觀眾,似乎都會用“嘆為觀止”來形容!

嘆的正是“國漫的視效”。

電影《白蛇2》從開場的青蛇姐妹水漫金山寺,再到後期主要圍繞的“修羅城”展開的劇情故事,全片兩個多小時,幾乎全是高燃的動作打鬥,以及美輪美奐的絢麗視效。

毫不誇張地說,由有着“中國皮克斯”稱號的國內頂尖動畫電影公司追光動畫製作的《白蛇2》,確實是目前國漫的最高水準。

在老張看來,IMAX3D版本的《白蛇2》,視效一點也不遜色好萊塢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等世界頂級動畫電影公司的作品。

而《白蛇2》的票房失利,皆是追光動畫的“野心”太大。

2013年創立的追光動畫,從2015年推出首部3D動畫電影《小門神》開始,就一直在嘗試顛覆性創新創作,但結果並不理想。

《小門神》、《阿唐奇遇》、《貓與桃花源》三部作品,都賠錢了。

之後,追光動畫又陸續推出的兩部IP題材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和《新神榜:哪吒重生》,口碑不錯,票房也都超過4億,可依舊難以同近年來賣座的動畫電影相提並論。

於是,追光動畫又帶來了《白蛇2》。

遺憾的是,這部顛覆性創作的國漫,叫好不叫座。

究其原因,老張認為是追光動畫的創作步伐邁得過大,而市場的接受度跟不上。

這一點,從《白蛇2》時長達131分鐘,劇情故事偏“成人化”,儼然能看出來。

其實,追光動畫一直以來都在嘗試,打破“低齡化動畫電影”的枷鎖。

要知道,無論是好萊塢,抑或是國產動畫電影,那些賣座的影片,均有一個共性,那便是“合家歡”。

說得直白點,就是孩子喜歡,父母陪着看。

如此一來,就相當於如果一個孩子喜歡看某部動畫電影,加上父母,也就貢獻了雙倍電影票房。

就拿《白蛇2》來說,過度成人化的影像呈現,確實是拉低電影票房的一大因素。

其實,不光是《白蛇2》,前作《白蛇:緣起》的尺度,就已經打破“低齡化”的標準了。

可一向專註做動畫電影,敢於創新的追光動畫,似乎是在與市場較勁。比如接下來以“狐妖”為故事主線創作的《白蛇》續集影片,以及《新神榜:楊戩》等電影,似乎都是在成人化的方向上進行創新創作。

雖然我們不知道追光動畫即將面世的這些影片是否賣座,但可以肯定的是,從視效上來看,追光動畫出品的動畫電影,正在刷新國漫的天花板。

所以,在老張看來,電影既然是一門集“視、聽”為主的藝術形式,視效上的突破,可謂至關重要。

國漫的崛起,視效的升級,理當首當其衝。而故事創作逐漸走出低齡化的泥潭,個人認為,是一大創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