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郭敬明會是年底票房大贏家呢?

2020第四季度,郭敬明再次因《演員請就位》成綜藝紅人,同時,他也是輿論攻擊的活靶子,節目里強捧愛豆、作品審美等皆受到不少討伐。

然,《演員請就位》結束之後,這個在綜藝里挨罵最多的導演,卻成了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大贏家,手握三部作品,票房讓老牌導演“望塵莫及”。

郭敬明在12月分別有一部已在院線上映的監製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選擇了網播的《爵跡2冷血狂宴》,即將在聖誕檔上映的《晴雅集》。

三部作品皆有強勁走勢。

小成本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與李現、陳立農的《赤狐書生》對打,後者開局很火,但後期很快被《聲音》反超,目前兩部電影票房差距已過0.5億。

《聲音》目前票房成績也是國師張藝謀電影《一秒鐘》的兩倍,按這個趨勢走下去,它最終票房成績預估會在3-4億之間,算是小黑馬了。

由院線改為網大的《冷血狂宴》最初不被看好,不光是網友對作品不信任,還因這部電影製作成本頗高,而網播與院線本身便存在票房壁壘。

郭敬明最初態度也很不自信,開播時率先給粉絲表態會“賣房子拍爵跡3”,頗有做好收不回成本、第三部找不到投資商的準備。

但據媒體報道,《冷血狂宴》上線六小時票房便勇破3億,按目前8000多萬的播放量與12元的點播價來計算,總票房接近10億。

這個成績放到當下的院線是妥妥的“冠軍之作”,不過,平台播放量如何計算存在不同說法,《冷血狂宴》真實票房還有待商榷。

但,郭敬明在《冷血狂宴》上線當晚便欣喜透露“不一定要賣房子”,說明真實票房離收回成本不遠。

未上線的《晴雅集》票房不好預估,但在兩大購票平台上的想看總人數突破了30萬,郭敬明再造票房佳跡的可能性不低。

三部電影,兩部票房完全超出預期,基本都有“黑馬”姿態,一部待上映的電影又熱度扶搖直上,郭敬明儼然成了12月份電影行業的大贏家。

很意外,也讓人迷惑,郭敬明三部電影里兩部已成小黑馬,另一部又是待映人氣作品,但已上線的兩部電影,並沒有相應的黑馬口碑。

《如果聲音不記得》豆瓣4.2分,而且,好評里常見鼓勵分,不少打高分力挺的觀眾,也委婉承認作品有問題。

借抑鬱症包裹堆積“熱門+狗血”元素,是這部電影的常見評論標籤,它延續了小時代系列的高票房走勢,卻連小時代系列口碑都不如。

《冷血狂宴》更無口碑好談了,目前豆瓣3.9分,好評率僅18,正如一位打高分的粉絲所言,這是一部以原著粉為受眾的作品,普通觀眾很難共情。

兩部作品的口碑也沒有明顯走進上坡路的趨勢,但為何這些低口碑的作品,卻又讓郭敬明成了12月票房大贏家呢?

拋開吐槽深入去看,郭敬明不是一個頂尖導演,卻是絕對聰明的導演。

清楚自己能影響的觀眾群在哪

與《小時代》的原著高人氣、《爵跡》的原著+明星號召力扎堆相比,原著人氣平平又是純新人主演的《聲音》,顯然沒有太多原始觀眾。

既無高人氣原著護航,又無人氣明星坐陣,到底是誰在為口碑奇差的《聲音》買單呢?翻開觀眾畫像,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的觀眾構架很特別。

青少年、20-24年輕群體佔比奇高。

20出頭的年輕人是票房重要貢獻力量,這一點大眾都已熟知,但能讓青少年觀眾佔比達30%以上的真人電影,相當罕見,同檔期里只有《聲音》一家。

00後愛豆主演的《赤狐書生》、動畫電影《姜子牙》都未能讓青少年觀眾佔比超過20%,但新人主演的《聲音》卻俘獲了大量青少年和20+觀眾的青睞。

很顯然,對郭敬明作品感興趣的觀眾,大多集中在這兩個年齡段,而郭敬明,顯然也清楚自己能影響到哪個群體的青睞。

觀眾吐槽過郭敬明對小鮮肉的偏愛,同行陳凱歌也委婉提醒郭敬明的審美不夠寬闊,但在批評聲中他一直對自己的審美堅定不移。

是他太專一嗎?商人是利益至上的,在影視行業,能堅持做自己喜歡、觀眾不喜歡作品的導演名單里,決定不會有郭敬明的存在。

他的堅持或許有個人喜好存在,但同樣也深知自己的審美有受人群。

拍有內核的藝術片他不可能PK過張藝謀、賈樟柯,拍動作他不可能比吳京更專業,能影響大多數25+觀眾審美的作品,郭敬明目前的審美顯然難做到。

但,影響年輕觀眾的創作方向,卻是他目前審美能駕馭的。

借力引流,並激活自己的觀眾群

郭敬明被《演員請就位》邀請,於正被《我就是演員》邀請,兩個爭議性頗大的人物受平台青睞,“搞事情”之意一目了然。

很多網友吐槽平台“不厚道”,專門找這些有爭議的人當熱度“工具人”,但被平台邀請的郭敬明和於正,難道不清楚自己被邀約的原因嗎?

他們與平台,更多是相輔相成的,平台需要熱度“工具人”,他們也需要借力反哺自己的事業,目前,郭敬明便已經成功了。

《演員請就位》開播前,撞了題材的《侍神令》和《晴雅集》被網友頻繁拿來做對比,但郭敬明的口碑影響力完全無法與陳坤、周迅較量。

10月初,《侍神令》、《晴雅集》在淘票票的想看人數分別是9萬+、2萬+,但《演員》開播之後,《晴雅集》人數飛速增漲,如今已接近《侍神令》。

從四倍差距到數據相當,中間只隔了一檔《演員請就位》。

在這檔綜藝里,郭敬明除了收割一大波話題熱度免費給自己的電影做宣傳,同時,還有兩個隱性收穫。

  • 一是收穫更多年輕觀眾。

郭敬明鍾愛何昶希、丁程鑫,兩位恰巧也是年輕粉絲非常多的愛豆,他在節目里對兩人的重視,也會讓他們的粉絲產生了解或擁護郭敬明的興趣。

而易被郭敬明作品審美影響的觀眾群,與兩位藝人的粉絲群重合度很高,無論是巧合還是刻意,都讓郭敬明的觀眾群基數進一步擴大。

  • 二是激活了自己觀眾群的“守護感”。

娛樂圈有通過虐粉來固粉一說,《演員請就位》李成儒、爾冬陞以及部分網友對郭敬明的抨擊,恰巧也讓郭敬明迎來一波微妙的虐粉局面。

批評聲越大,郭敬明在節目里“越委屈”,節目外他的粉絲鼓勵力度便越大,也會更傾向於支持自己的偶像“逆襲”。

而且,郭敬明也很會激發自己觀眾群的保護欲。

比如《冷血狂宴》上線時,他立馬給出“賣房子”也要拍《爵跡3》;再比如,用“不要因為不喜歡我而不支持鄧倫”暗示《晴雅集》受到偏見對待。

跑個題,郭敬明這一套話術不適用於全年齡,但對他的觀眾群,真的很受用啊。

一檔綜藝,既增加了觀眾量又激活了觀眾的好奇心與保護欲,《晴雅集》初期人氣想差都難,如果劇本能打的話,走上票房大黑馬路線也有可能。

懂自己的觀眾群喜歡什麼

郭敬明的作品總是能吸引很多年輕觀眾(純按數據比例討論,年輕網友不要覺得被代表了哈),除了他的審美外,還因選題多是年輕人常關注的。

以他在12月的三部電影為例,這些作品各涉及一個熱門元素:超強人氣演員陣容(冷血狂宴)、抑鬱症(聲音)、陰陽師(晴雅集)。

流量扎堆的卡司擁有龐大的年輕觀眾群體,抑鬱症主題又是當下比較火的社會話題,沒有看過陰陽師原著的年輕觀眾,也大多因遊戲知道這麼一個IP。

三個不同的元素,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年輕觀眾群,既,郭敬明主攻的觀眾體。

不要小看這些年輕元素的魅力,小製作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的成功,有很大原因是它主打的抑鬱症,雖然的效果很“網抑雲”,但話題到了。

客觀來說,郭敬明的這一點其實是很多老牌導演可以借鑒參考的。

不必要學習郭敬明的審美與調教觀眾的套路,卻可學習他對觀眾訴求的敏感度,捕捉當下的議題,讓故事內核與市場更好的兼容。

否則很容易持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以青春題材為例,老牌導演更愛拍年代青春,特殊背景下的人性,這些片子很棒,但不可否認,這些背景與內核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做不到現象化。

而年輕導演更傾向於探討當下校園的敏感面,以校園暴力為題的《少年的你》便是成功典範,故事內核大部分觀眾都能共情。

郭敬明曾說:我郭敬明今天就算不拍電影,所有人都看賈樟柯了嗎?

這是一個讓很多網友憤怒又悲哀的觀點,憤怒於郭敬明的有恃無恐,卻也悲哀於商業市場的確喜歡他大於專註做藝術的導演。

年輕觀眾正在經歷或留下暗色的校園暴力題材,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不拍,於是落落用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創造了“中國第一部反校園暴力電影”。

這部電影內容藝術水準欠缺,豆瓣評論不過勉強過5而已,但故事主題卻引起了大眾共情,所以票房成功了,如今的《聲音》的成功,同樣如此。

好導演們不要被郭敬明的審美與商業思維帶偏了,但同時,也真的可以適當從藝術角度去挖一挖當代觀眾所經歷、所關注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