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問答之間,叩響未來之門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那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

那麼,當普通市民、學子直面科學家,他們好奇什麼?他們詢問什麼?他們又會獲得什麼?

有個答案是肯定的。對好奇心與創造力的悉心呵護,定能讓科學的種子深深埋下。成都市昨日(5月24日)舉辦的“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做的正是這樣一件意義重大的事——讓科學家從“殿堂”走進“課堂”;讓普通人因“追問”,從而追求;讓城市從探索不息,到更自信、能擔當!

活動期間,來自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醫療健康、深地探測、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的7位科學“大咖”齊聚成都科幻館,圍繞“時代之問”,用7場公益科普演講,帶來了他們的“奮鬥作答”。

▲7位嘉賓分別登台,帶來沉浸式科學演講

當科學的盛宴落下帷幕,餘味綿遠悠長。此時,於創新者、於奮鬥者,乃至於城市,早已掌握了叩響未來之門的鑰匙,正鎖定更高更遠處,再蓄力,再出發。 

從殿堂到課堂

“時速400公里的高鐵還有多遠?”

“不遠了。”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的頂級“大咖”,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回答:“復興號cr450設計速度就是定位在時速400公里,樣車已經下線。至於何時能坐上,相信就在不久的將來。”

“未來,‘腦機接口’會不會像手機一樣普及?”

“肯定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統研究室主任江寧回答:“目前絕大部分腦機接口技術主要應用於嚴肅的醫療領域,但三五年內,一定會逐漸滲透到健康管理、健康監控等領域。未來的腦機接口肯定會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江寧

“我們為什麼要尋找暗物質?”

“為了突破邊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科學部主任岳騫回答:“尋找和研究暗物質,就是要去突破人類的認知邊界,擴展對極微觀的基本粒子和極宏觀的宇宙本質的認識。好比以前人們以為天圓地方,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人們認識到其實地球是圓的。再後來,認知與生活被徹底顛覆和改變。”

……

這是活動期間,成都的市民、學子們與科學家們的對話。問答之間,知識與力量已經抵達身邊。人們恍然發現,科學很神聖,但不冰冷,不遙遠。她甚至很熱情,願擁抱所有求知者,帶去夢想的光芒和奮進的力量。

所以這場科學大講堂,這場因科學而聚的盛會,不僅是“中國科學的成都講台”,更是“科學殿堂的大眾之窗”。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航空實驗班、棠湖中學海軍青少年航空實驗班的160名“小雛鷹”,集體起身向英雄航天員致敬

成都為何要設計這樣一場科學對話?初衷是呵護、守護,甚至激發這份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學的種子;問,則是創新的第一步。

成都人自古好問。成都則自古至今一直是座有着創新精神的城市。

李冰之問,問水旱何以從人。於是2000多歲仍舊灌溉着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了答案。商人之問,問如何貨通天下。於是一張名為交子的紙幣,成為蜀人敢為天下先的印證。

本周,華為在成都發布兩款首次應用鴻蒙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並稱成都是“夢開始的地方”;成都造電影《哪吒2》更是火爆全球,連破紀錄,拿下158億票房……這座城市因求索而發展,因創新而出彩。

華為發布會現場

讓科學從殿堂走進課堂,讓好奇、讓探索能夠被呵護,被承載,正是這場對話的意義。這將讓更多奇思妙想在奮鬥中,在城市中,綻放光芒。 

從追問到追求 

當問題被提出時,問題往往已經解決了一半。

上世紀80年代初,當翟婉明從江蘇老家到四川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是家族中第一個坐上火車的人。因為遇到寶成鐵路塌方火車繞道,他坐了三天四夜的火車才抵達目的地。彼時,翟婉明心中的追問是:中國的火車,何時才能更快更平穩舒適?

帶着這個追問,他紮根鐵路工程動力學領域,參與中國鐵路6次大提速,見證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引領的發展歷程。

翟婉明

幾十年前,當中學生江寧捧着《科幻世界》雜誌暢想未來時,他或許也曾追問:機器有可能接入大腦嗎?

幾十年後,江寧成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機接口領域的特聘研究員,讓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照進了現實:藉助腦機接口技術,他的團隊不但讓華西醫院腦外科膠質瘤切除手術居於世界第一,其研發的300毫秒超短延時的“魔笛”設備更將有望幫助偏癱患者的肢體動起來。

許許多多的追問,讓好奇的種子生了根發了芽,最終生長成了科學的參天大樹。

而發問的人,也成為了畢生奮鬥不止,追求科學的探路人、引路人。

錢永剛

如同翟婉明、江寧一樣,在成都這座創新之城,還有許許多多追問者,窮其一生都在追求攀登科學的高峰——

人類能自己造太陽嗎?

在成都,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近日首次實現破“雙億度”的突破性進展,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7-10倍,意味着中國核聚變挺進燃燒實驗。這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對科研的不懈追求。

沙漠、戈壁,能種植水果蔬菜嗎?

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讓它照進了現實。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戚智勇主導的無土栽培技術已經助力中亞、中東國家,以及中國新疆、內蒙古的乾旱地區改變了傳統的蔬菜種植方式。他說:“從0到1,從無到有,就是科學家精神。”

▲水稻無土種植

當前,成都的人才總量已攀升至669萬,居全國第四位。太多太多的創新者、奮鬥者,他們以夢為馬,從天馬行空的追問起步,追逐造夢、圓夢的人生。而最終,眾人的不懈追逐,匯成了發展的滾滾洪流。

從探索到擔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於城市,於國家而言,科技不僅是知識、是未來,更是發展的力量。

在成都,這股力量塑造了一個個發展的奇蹟。求知的探索,最終成為發展的擔當。

不論是“嫦娥”奔月、“蛟龍”探海,還是國產大飛機c919逐夢藍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再獲突破……從浩瀚星辰到深海遠洋,閃耀世界的“大國重器”中,總是有“成都造”的身影。

創新精神,也在重塑城市的產業,鑄就新的輝煌。

上周,“成都造”爆款電影《哪吒2》總票房破158億元,衝擊全球影史第四名;成都國星宇航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發射入軌;上個月,騰盾科創推出全球首款大型四發無人機並實現首飛……

再往前,科倫博泰3次授權默沙東adc產品,總交易金額超百億美元,刷新中國創新葯出海紀錄;博恩思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機器人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讓“成都造”手術機器人大放異彩!

成都的未來產業更是迎來加速跑。

擁抱低空經濟,沃飛長空發布全國首個載客運輸用evtol——ae200“飛行汽車”,沃飛長空全球總部及生產製造基地也已在成都未來科技城全面開工,明年投用。

沃飛長空ae200“飛行汽車”

點亮人工智能,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今年最新發布的執行系統raydiculous-1,被《人工智能動態》2025年4月刊列為當月全球五大前沿成果之一。

發展腦機接口,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研發的“quick-20r無線乾電極腦功能評估與疾病輔助診斷系統”,領跑全行業!

當然,發展科技創新事業,也要靠體制機制的托舉。

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魔笛”

“悉心呵護每一個創新創業的金點子,鼓勵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大膽闖、大膽試,在蓉城大地創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這句話來自成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傳遞的,是渴求人才、鼓勵創新的誠意,亦是厚植沃土優生態的決心。

不論是“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的持續開展、“立園滿園”行動的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深入推進,還是先後成立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成都招商中心和成都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本質上都是成都在激發創新、鼓勵創新,激發創新活力。

講堂之上,錢學森之子錢永剛說:“科學大講堂,講的是科學故事,傳遞的是科學精神。這就像是培育種子的一束光、一滴水,有了這份來自科學的啟智潤心,一定會有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從成都出發,走向未來科技的更前沿。”

當濃厚的創新氛圍縈繞這座城市,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這座創新之城將更加奮進,更加活力,更有擔當!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編輯 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