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在這裡,看見中國電影的“未來片場”

“咔嚓!”當150台相機同時亮起閃光燈,聚光燈下的演員被多角度定格,經過技術處理,生成數字“替身”——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青島東方影都的日常一幕。

“就像種水稻,數字替身可以‘種’出千軍萬馬的大場面!”虛擬拍攝工程師朱紅昌這樣形容眼前的“三維照相館”。演員只需站在相機陣列前,就能快速生成高精度數字模型,大幅降低後期製作成本。

移動式車載掃描系統的相機陣列,能創建角色的數字模型。人民網 鄭昕橋攝

走進東方影都5號攝影棚,彷彿置身未來實驗室,影視劇本中的暢想在這裡照進現實——

演員穿上動作捕捉服,鏡頭前的每個轉身、抬手,都被轉化為可調用的“數字資產”,讓虛擬角色的動作既流暢自然,又充滿真實生命力;

“穹頂光場”系統以微米級精度掃描人臉,角色“返老還童”或“換臉變身”輕鬆實現;

led虛擬拍攝搭載實時渲染引擎,通過它,導演能直接看到成片效果,告別“綠幕想象”;

……

微米級超高精度系統——“穹頂光場”。人民網 喬姝攝

硬核科技打造的“鋼筋鐵骨”,為科幻等重工業類型片的拍攝製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虛擬拍攝節省近40%的後期製作時間,特別是太空戲份的拍攝效率提升顯著。”《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深有體會,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演員可以直觀地看到虛擬場景,表演更加精準,大大減少了後期合成時鏡頭匹配的工作量。

突破性技術的背後,孕育着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蛻變故事。

青島,這座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電影之都”,從依靠“碧海藍天”的天然攝影棚,到打造自主創新的“影視夢工廠”,不斷解鎖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業密碼”。

“東方影都”矗立於山海間。 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供圖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北岸、朝陽山上,“東方影都”四個大字面朝大海,矗立於叢林山石之間。曾經的灘涂漁村,如今已成為“全球頂配”的“科技影都”——這裡擁有40個國際標準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包括萬米單體攝影棚、室內外合一的水下製作中心以及擁有全流程後期製作設備的數字影音中心。

這是一片電影工業創新創業的熱土,更是一個“造夢”的工廠。專業團隊用特效技術,把想象變成可視化生產力。

在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林林總總的置景車間里,有這樣的一個工作室,電影《流浪地球2》里的月球運輸車、方向球等特殊道具,都是在這裡設計和製作。

走進這間名叫希娜魔夫的特效工作室,展示台上,一隻名叫“塔塔”的仿生機械狗引人注目。“看,它不僅能眨眼,連眉毛都會微微顫動。”工作室負責人王科輕點遙控器,機械狗立即“活”了過來,嘴巴一張一合,胸口微微起伏。

“柔性硅膠和3d打印等技術,能高度還原生物表皮的彈性質感,讓電影中的動物角色更加逼真,也為導演提供了更廣闊的角色創作空間。”王科表示。

特效工作室為電影打造的仿生機械狗“塔塔”。人民網 鄭昕橋攝

如今,青島已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千家企業集群,主創團隊可以在這裡“一站式”完成從創意到成片的全部流程。

從嶄露頭角到引領風潮,東方影都已成為國產大片“夢工廠”:《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不斷刷新國產電影視效標杆,《萬里歸途》標記了中國電影實景美學新高度……

截至目前,以東方影都為龍頭的青島影視基地,累計接待劇組超500個,為中國電影貢獻票房近400億元,影視劇作品獲得國內外獎項100餘項。

以“影視”為支點,一批影視產業載體落子靈山灣。沿濱海大道驅車行駛,東方影都大劇院、珊瑚貝橋、星光島……一座座嶄新的標誌性建築次第映入眼帘,一座全新的影視文化新城已然綻放。

“未來,我們將重點發力‘科技影都’‘數字影都’建設,積極探索‘電影+’發展模式,深度挖掘東方影都影視ip資產價值。”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總裁孫恆勤表示。

今年4月末,華表獎頒獎禮讓世界聚焦青島。當華表獎盃映照靈山灣的夜色,每一幀光影畫面都在講述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造夢”故事。

這座“未來片場”正以先鋒姿態,勾勒中國電影的全新邊界。(趙晨、顧玉雪、喬姝、鄭昕橋、庄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