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網絡謠言,必須要讓造謠者付出代價。
“造謠很容易,闢謠卻很難。”
近日,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闢謠自己去世,如此感慨道。他幽默回應:“以前要努力證明零跑活着,現在零跑發展好了,我還要證明自己還活着。”
和朱江明有同樣遭遇的還有陳奕迅,因感染新冠導致演唱會延期,豈料沒幾天,其去世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於是,陳奕迅不得不站出來給自己“報平安”。
兩個典型的造謠事件,一個發生在企業家身上,一個發生在明星身上,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造成了社會注意力資源的浪費。
近年來,專門利用名人的健康問題編造死亡結局,成為造謠者的慣用套路。流量狂歡之下,這招不僅素材豐富而且見效快。
陳奕迅的健康隱患和近期確診信息,加上演唱會行程取消,造謠者信手拈來拼湊成死亡謠言。
企業家朱江明被造謠之前,公司剛剛發布了新的財報,明明業績不錯,創始人卻難逃“一死”。
陳奕迅作為香港樂壇標誌性人物,其健康狀況自然牽動人心。明星是公眾人物,肆意編造傳播公眾人物的謠言,有可能對社會秩序產生衝擊。
企業及企業家的安危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各項權利是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應有之義。
這些荒誕的謠言,折射的是流量時代扭曲的生存邏輯。為了博取流量,不惜造謠他人死亡,驚悚詞條突降熱搜,短時間內引爆全網討論,類似的案例給網絡治理帶來了新的難題。
首先是信息來源更加廣泛、複雜。隨着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信息來源異常多元,任何一條謠言都可能經由互聯網被無限放大。
其次是技術手段的進化。尤其是ai的運用,讓造謠更加輕而易舉。利用公開視頻搭配精心設計的文案,再加ai對口型,造假者借名人形象和語音博眼球收割流量,防不勝防。
而大量虛擬賬號的使用,讓尋找造謠者變得難上加難。造謠的人一次次逃脫,讓他們有恃無恐,因此類似的謠言屢禁難止,甚至更加離譜。
整治網絡謠言,必須要讓造謠者付出代價。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根據現行的網絡安全法,對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造成嚴重後果的,可處5-10日拘留並罰款。
使用ai也要遵紀守法。ai是工具,它的使用者是人,人對ai的使用必須嚴格依照我國相關法律。
在具體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辦法中,明確禁止發布利用ai生成虛假信息,違規者將面臨平台封禁、罰款等處罰。
除了遏制網絡謠言的產生,在打擊網絡謠言生產傳播方面,要加大力度,為網絡空間安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加強監管,切斷謠言非法傳播的渠道,維護網絡空間健康秩序。
讓“法網”越織越密,無論是誰,造謠都不能“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