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
近日,太湖灣音樂節餘音未散,羅雲熙與周深粉絲之間因“超時爭議”而引發的罵戰,仍是持續不斷,震耳欲聾。
兩家粉絲各說各有理,周深粉絲控訴羅雲熙表演超時十幾分鐘,佔用了廣告和煙花秀的時間,也導致周深的準備時間被壓縮;而羅雲熙粉絲反駁稱,羅雲熙只超時了四分鐘,剩下的時間是之前歌手表演累計的超時時間,並且稱周深也同樣超時了3分鐘。在爭論中又爆出,雙方粉絲在應援佔座時就已爆發矛盾,彼此都有言語攻擊,戰火越燒越旺,相關話題不斷攻佔熱搜榜,點進去全是各種斥責和謾罵之聲。
即便太湖灣音樂節組委聯合羅雲熙工作室、周深工作室作出了說明,呼籲大家理性觀演,但依然難以平息粉絲的怒火。這種針鋒相對,睚眥必報的紛爭,不僅讓兩位藝人很尷尬,讓不是粉絲的觀眾很蒙圈,也將音樂節原本快樂輕鬆的氛圍破壞殆盡,將網絡空間攪得不得安寧。
音樂節本該是享受旋律和激情的狂歡,為何淪為粉絲互相撕扯的修羅場?其根源在於演出現場流程把控的失當,以及行業規範的缺失。粉絲罵戰的源頭是“超時”,而“超時”在現場演出中,又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事實上,現場演出很難精確到分秒不差,各種突髮狀況都可能導致時間偏差,其嚴重程度究竟如何界定,並沒有統一標準。
有人覺得只要沒有影響整體演出流程,超時一點也沒什麼,不必鬧得如此沸反盈天;但也有人認為,短時間的超時或許無可非議,但如果真的超時了十幾分鐘,幾乎佔了藝人實際演出時長的一半,那就是實打實地破壞流程,擾亂秩序,是對主辦方、其他演出者和現場觀眾的不尊重,而在急於維護偶像權益的粉絲眼中,這更成了一場“非黑即白”的較量,能不能爭下這口氣,關係到自家偶像的面子和“話語權”。
從藝術表現角度看,如果在某些精彩的演出部分超時,是為了呈現更完美的舞台,給觀眾更加酣暢淋漓地感受,那麼無疑是體現了現場演出的魅力,但從當下的公開演出普遍有整體時長限制的背景來看,過度超時無疑會打亂後續安排,影響其他藝人發揮,降低觀眾整體觀演體驗。所以,“超時”對演出質量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更需要演出方有及時、完善的現場調度和應急方案。
由於羅雲熙雖是歌手出道,但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演員,而周深則是人氣與實力兼具的專業歌手,這場飯圈大戰也衍生出“音樂節該不該請演員網紅”的爭議。近年來,不少音樂節為了追逐票房,陷入“拼盤化”與“飯圈化”的泥潭,頻頻請並非專業歌手的演員、網紅表演,讓很多樂迷感覺失去了最初的純粹,而部分明星的表演又實在有失水準,被觀眾評價為“花了錢給耳朵找罪受”。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呼籲,音樂節不能變成“韭菜節”,將舞台還給真正的音樂人!但也有業內人士坦言,音樂節要順利舉辦,持續發展,離不開票房支撐和流量加持,況且,並不是所有演員都不會唱歌,有些多棲藝人在音樂節上的表現也獲得了觀眾認可。
其實,無論是歌手還是演員,既然在音樂節登台,就應該拿出十萬分的誠意來,不假唱、不敷衍、不划水,尊重音樂和舞台,保證演出質量,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要來,這應該是音樂節的底線和原則所在。在這個底線之上,再去討論藝人“超時”究竟有多嚴重,其是否應該為此道歉,如何避免下次再有類似情況發生,才是理性的、積極的、有意義的。
音樂節本來應該是推廣多元化的音樂,展現藝術家們的才華,為生活增添文藝光彩的盛會,粉絲只是音樂節觀眾的一部分,還有更多人不是為了追星而來,只是希望在假期能放鬆身心,沉浸於音樂海洋,他們的聲音不該被淹沒,他們的感受更不應被忽視。
音樂節這一行業真該好好想想,與其在粉絲罵戰中不斷消耗口碑,不如以此為契機,給音樂節立好規矩,從演出時長的控制到保證真唱、全開麥,從票價合理化到現場秩序維護,從舞台效果優化到觀眾體驗提升,粗放式管理早已不合時宜,只有建立完善規則,提供周全服務,把控好整體流程,才能讓音樂節遠離罵戰的喧囂,回歸熱愛的本質,為觀眾帶來純粹而美好的音樂體驗。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