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王寶強李乃文如何用圍棋哲學重塑表演藝術

在《棋士》劇組公布的採訪視頻中,李乃文那句"是王寶強吸引我來的"在社交平台掀起熱議。這場雙向奔赴的合作,恰似圍棋盤上的黑白對弈,看似涇渭分明卻又渾然一體。兩位中生代演員的碰撞,不僅揭開了《棋士》這部圍棋題材劇作的神秘面紗,更折射出中國影視行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蛻變。

王寶強與李乃文的淵源可追溯至《追兇》的拍攝現場。在那部聚焦小人物命運的刑偵劇中,李乃文飾演的警探與王寶強扮演的出租車司機構成微妙張力。片場休息時,兩人常在道具棋盤前切磋棋藝,李乃文事後回憶:"寶強下棋就像他演戲,看似笨拙實則暗藏鋒芒。"這種超越表演層面的精神共鳴,在《棋士》選角階段自然發酵。

在《棋士》的劇本研討會上,王寶強主動嚮導演組推薦李乃文。他注意到劇中圍棋大師的角色需要演員具備"靜水流深"的表演功力,而李乃文在《我不是葯神》中展現的剋制演技正與之契合。這種專業層面的精準判斷,源於十五年表演生涯積累的敏銳洞察。

當代影視工業中,演員間的互相成就正在形成新型創作關係。從黃渤寧浩的"瘋狂"組合,到張譯張藝謀的持續合作,專業演員的創作共同體意識逐漸覺醒。王寶強與李乃文的合作模式,正是這種行業生態轉型的生動註腳。

圍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其"寧失數子,不失一先"的戰略思維,與演員的創作規律不謀而合。李乃文為塑造圍棋大師角色,專門師從職業棋手研習三個月。他在採訪中透露:"每步棋都像表演中的眼神調度,既要精準到位又要留有想象空間。"

王寶強在劇中飾演的草根棋手,需要展現從市井氣息到大師風範的蛻變軌跡。他將這個角色的成長曆程比作"圍棋定式":"就像星位布局後的小飛守角,每個表演細節都要環環相扣。"這種將傳統文化智慧融入表演體系的方法論,正在重塑中國演員的創作維度。

數字技術主導的影視創作時代,《棋士》劇組選擇回歸人文本質。劇組聘請圍棋顧問全程駐組,演員們的劇本圍讀會常常演變為棋理研討會。這種創作方式暗合中國電影學派"技進乎道"的美學追求,為類型劇注入文化厚度。

李乃文選擇《棋士》的深層動機,折射出中生代演員的價值轉向。在流量經濟大行其道的行業環境中,他坦言:"遇到能激發創作慾望的團隊,比片酬數字更重要。"這種選擇標準的確立,標誌着中國演員群體職業倫理的成熟。

王寶強在《棋士》中首次擔任藝術監製,這個新身份賦予他更多創作話語權。他主導的演員工作坊採用"棋局模擬"訓練法,要求演員通過圍棋對弈捕捉角色心理。這種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表演養分的探索,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新範式。

當行業熱議"演員的自我修養"時,《棋士》創作團隊用實踐給出了答案。劇組建立的"圍棋表演體系",將棋理中的虛實相生、動靜結合轉化為表演指導原則。這種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嘗試,或許能孵化出具有中國美學特質的表演學派。

在《棋士》曝光的片場花絮中,李乃文與王寶強對坐手談的畫面頗具象徵意味。黑白棋子敲擊楸枰的脆響,與監視器前導演的"cut"聲交織成片。這場關於表演藝術的圍棋對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詮釋,更是中國影視人重構創作倫理的生動實踐。當更多演員以"棋士精神"投入創作,中國影視的棋盤上必將浮現更精彩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