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架子》這部小品把諷刺藝術焊死在了舞台上,直接把語言類節目從「我們一起包餃砸」拽回人間。
這個小品,彷彿讓我重新回到了春晚黃金年代,看見馬季叼着宇宙牌香煙、趙麗蓉捧着宮廷玉液酒,把春晚語言類節目本該有的諷刺藝術DNA給弄覺醒了。
當年馬季玩兒宇宙牌香煙,講的是全國泛濫的歪貨問題。
當年趙麗蓉的如此包裝,春季里開花十四五六,講的是虛假包裝的問題。
當年姜昆的虎口脫險和電梯奇遇,講的是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踢皮球的問題。
當年趙麗蓉的打工奇遇,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講的是消費主義和物價虛高。
……
總歸,就敢演,觀眾也敢笑。
導演組和節目本身的自我閹割有,但不多;觀眾裡面捧臭腳的有,但也適度。
總歸,語言類節目如果敢直接對社會現象開炮,哪怕表演的有瑕疵,立意上就已經贏了。
這小品本身也不複雜,就一個主題:迎檢。
吃飯時間,飯店不能開明火,所以只能提供方便麵給客人。
飯店裡面不讓坐人,只能坐外面,顯得人多經濟好。
飯店廁所不讓人用,要確保廁所味道很香。
《論如何用三句台詞構建中國特色迎檢生態鏈》,這就夠了。
很多學歷高的人都看過《中縣幹部》,其實同時代有個更牛的田野調查《小鎮喧囂》,更牛,開場就是小鎮迎檢,比小品裡面更細。
重新粉刷都是小事情,還要讓鎮下面的居民背題庫,還有各種工作人員冒充居民來迎檢。
被發現了,大家也就笑一笑,反正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
這些事兒,能放在春晚大舞台上公開說,本身就不錯。
雖然整個小品結尾有點快速,感覺很趕時間,但也是完整的。
其中一個細節很有意思:
通過洒水洗地的水量,來猜檢查力度和檢查幹部官階。
科級潤地皮,處級漲河堤
廳官搬東海,部長請龍王
反正只要有檢查,那就是全民沉浸式劇本殺,只不過NPC全是群演,只有檢查組心知肚明又要裝作是蒙在鼓裡的玩家。
這點,真的,很有生活……我也遇到過……
成都人民都知道,以前有段時間,成都的天氣晴朗成都和pm2.5含量,不取決於天,不取決於地。
而取決於,有沒有檢查,有沒有大會。
只要開大會,絕對的,天朗氣清,春風拂面。
因為能打下來的雲層都人工降雨了,能關停的污染產業都暫停了,成都就能有點好天氣。
至於為了迎檢,統一用招牌,統一換成英文的,當年都是鬧上過社會熱點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這小品雖然短,但故事講完了,內核也挖了,算是很不錯的成熟作品了。
不是習作,不是喜報,而是當年黃金時代春晚語言類作品的那味道。
不濃,但有,就很好。
順便說一句,我家裡也有當公務員的,全家都在笑的時候只有他沒有笑。
《該小品過於真實,引起基層不適》,厲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