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有後台,我沒有。”
這是杜麗莎在採訪中對《歌手2017》的最直接評價。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卻蘊藏着無盡的酸楚和無奈。
在節目第四期慘遭淘汰後,杜麗莎的表現一度讓觀眾直呼“意難平”。作為殿堂級的歌手,唱功毫無挑剔,卻比不過一些“商業化”更強的選手。
她坦言,自己當時並不了解節目的“套路”,以為能憑實力說話,結果才發現,後台、贊助、資源,一個都不能少。
“我什麼都沒有。”她笑着說道,“但我有音樂。”
只是,這份音樂,在那個舞台上,似乎變得不值錢了。
如今,《歌手2025》發布邀請選手,杜麗莎也罕見發表了自己之前參加節目時的經歷。
1、歌手的舞台,是誰的遊戲?
杜麗莎參加《歌手》的初衷很簡單——為了母親。
她的母親是上海人,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女兒能回家鄉唱歌。
為了這個心愿,她答應了徒弟王祖藍的邀請,站上了這個競技舞台。
但她沒想到,這場比賽的規則,早已不是她熟悉的那個賽場。
她發現,每個參賽歌手都背後有人支持:有的是大公司的力捧,有的是強大的粉絲團捧場,有的甚至直接擁有品牌贊助。
而她,孤身一人,連個打廣告的機會都沒有。
“其他人比賽是‘打團戰’,我就是一個人來單挑。”杜麗莎的這番話,既調侃又心酸。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不是第一位歌手對節目規則提出質疑。
早前,歌手甄妮就曾公開炮轟節目有“內幕”,甚至表示冠軍早在三個月前就定好了。
一檔節目從“實力比拼”變成“資源對決”,難怪觀眾看得越來越無趣。
2、桃李滿天下,卻輸給了徒弟林憶蓮
如果說杜麗莎是輸給了規則,那她在《歌手》上還經歷了一次“師徒對決”。
她的徒弟林憶蓮同樣也是那一年的參賽選手,並且一路闖進了總決賽。
杜麗莎對林憶蓮的評價很高:“她是我最成功的學生之一,但沒有‘最好’的徒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
她沒說的是,林憶蓮背後有強大的資源支持,而她只有自己。
作為香港樂壇的“幕後大咖”,杜麗莎培養出了無數明星——林憶蓮、鄭秀文、梁詠琪、張柏芝、王祖藍……每一個名字都足夠響亮。
可就是這樣一位“聲樂教母”,卻在節目上被自己的徒弟“壓過風頭”。
這不是林憶蓮的錯,而是杜麗莎的無奈。
她自己也說:“音樂的世界,永遠是青出於藍。”
可在這場比賽里,音樂之外的比拼,才是更殘酷的地方。
3、從歌手到“商品”,節目還能回到初心嗎?
杜麗莎的經歷,揭開了競技類節目一個殘酷的現實:這早已不是單純唱歌的地方。
她說:“比賽後我才明白,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產業。”這句話,直接點破了問題的本質。
從《歌手》的初期爆火,到如今的備受爭議,資本的介入無疑是最大的原因。
節目開始注重“流量”,邀請大牌明星做噱頭,甚至連嘉賓人選都要考慮粉絲的購買力。
杜麗莎這樣單純的“音樂人”,顯然不夠“熱搜化”。
音樂本該是最純粹的藝術,現在卻成了“資源遊戲”的工具。
所以,也不能怪很多網友發問:競技類節目還能回到初心嗎?
4、商業與藝術的平衡,才是節目長久的秘訣
儘管在《歌手》的舞台上沒能走遠,杜麗莎卻從未放棄對音樂的追求。她說:“我很享受這次演出,我只是想唱歌。”
杜麗莎的堅持,也讓人想起了那些默默無聞的藝術家。
他們或許沒有光鮮的包裝,沒有強大的後台,但他們的作品,總能打動人心。
節目組可以邀請大牌歌手,可以吸引流量關注,
但如果忘記了競技的公平性、音樂的純粹性,終有一天,會失去觀眾的信任。
音樂可以是商品,但永遠不該失去靈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