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炸街是否自信”,我們更願意看到“外籍遊客湧入中國”“外籍遊客在中國消費力有多猛”這樣的話題
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期,上海成為韓國遊客前往中國目的地中最受歡迎的一站。其中,武康路上扎堆的豪車成為一道不可忽視的風景。
此前,網上就流傳着開車兜風的“滬爺”和韓國遊客之間的有趣互動,這被部分網友解讀為“給遊客億點震撼”。然而,視頻傳播較廣的橙色謝爾比車主表示,當時是2025年新年第一天,他約了朋友一起到武康路遛車,平時遛車是常態。
車主說的正常生活,到了社交媒體上怎麼變成了“給遊客億點震撼”?網傳的一個版本是,有韓國遊客來上海玩了回去說“上海街頭沒有豪車”,接着網上就有了“滬爺排班開豪車炸街”的說法,進而衍生出了“韓國人見識到真正的繼承者們”話題,順利完成了從自證到炫耀的轉變。
細究一下,從“展示生活”轉變為“讓遊客震撼”的過程,實際表現出的其實是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這是把自己放在被審視的位置,去迎合他人的需求,不經意間就自我客體化了。
那些扯眼球的詞條,泛娛樂時代的熱梗,目的無非是撥弄大眾的情緒,獲得短暫的流量。平淡生活中,適度玩梗無可厚非,但一些梗的背後往往藏着某些不易察覺的潛意識。如若看到車,就理解並認可讓他人震撼一說,投射的其實是一些人內心的不自信。
更糟糕的是,當“讓遊客震撼說”流傳開後,這種觀點似乎也“啟發”了一些人,讓觀點與事實從錯位轉向了對位。一些湊熱鬧的車主把懸浮在網絡的“讓遊客震撼”變成了武康路上的“讓所有人震撼”。有視頻顯示,有人開車出來給路人發紅包,還有一輛車在街頭“跳起了舞”,並引來了交警。
必須強調,馬路是用來通行的,不是給車炫耀的。在馬路上開車跳舞妨礙交通,已經涉嫌違法。如此行為不僅與讓人震撼無關,甚至會給人留下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不良印象,妥妥的“雙輸”。
說到底,如果困在“炸街是否自信”的言論框架內,一點都不鬆弛,也只有不在意街頭是什麼車,才能找到真正的自信。
隨着中國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外籍遊客來華人數不斷增長。1月14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4年移民管理工作主要數據,其中提到,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中國已經成為外籍人士的頻繁到訪地。
在人人追求鬆弛感的當下,因為有外籍人士到訪就精神緊繃,甚至產生話題齟齬,屬實沒必要。比起這些,我們更願意看到“外籍遊客湧入中國”“外籍遊客在中國消費力有多猛”的話題。既然如此,不如擱置爭議,換個角度,將目光聚焦在如何服務好外籍遊客、如何拉動地方消費。在淡定一點、鬆弛一點中,實現彼此的共贏。
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