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以匠心獨運的歌舞創編、暖心真摯的節目表演、充滿科技感和時代感的視覺呈現,為海內外受眾奉上了一道心意滿滿、暖意融融的除夕“文化大餐”。截至2月10日2時,總台春晚全媒體累計觸達142億人次,較去年增長29%,其中15-44歲年輕用戶規模佔比達51.59%。收視傳播人次等數據創下新紀錄。
全屏看春晚,境內新媒體端實時直播收視傳播人次等數據創下新紀錄。截至2月10日8時,春晚新媒體直播用戶規模達7.95億人,新媒體端直播收視次數16.89億次,比去年增長15.13%。“豎屏看春晚”直播播放量4.23億次,較去年提升48.14%,連續3年創新高。春晚相關視頻點播播放量43.63億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8.19%。春晚合作項目互動總人次達553.21億次。
電視端,全國電視市場直播總收視份額達75.61%。其中,總台轉播頻道總收視份額46.06%,創近9年收視新高;綜合頻道(CCTV-1)收視份額30.84%,創近11年收視新高。
春晚話題持續霸榜,全網好評如潮。社交媒體話題討論量267.77億次,較去年增長49.76%。1072個春晚相關話題輪番佔據各平台熱搜榜,50個話題斬獲熱榜榜首。海內外網友紛紛留言肯定:“真是一場全民聯歡,春晚讓我看到了家國情懷,看到了國泰民安”“湖南長沙的耀眼煙花,陝西西安的盛世場景,新疆喀什多民族和諧和樂的場面,東北紅紅火火的喜慶,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的歡樂和希望”“人民子弟兵的軍歌很燃很熱血”“錦鯉好靈動,美到震撼心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看完《爭春》和《詠春》,華流才是頂流”“傳統紋樣服裝秀展示了中國式美學,好喜歡”“高質量的春晚節目真的會勾起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
昨晚
西安分會場驚艷亮相
作為一個三次“牽手”
總台春晚的城市
這是獨屬於陝西人的
驕傲和自豪
龍年總台春晚西安分會場的導演張敏是陝西人,來西安踩點時被這裡的詩意所震撼,萌發了創意。幾個月的準備時間中,她一直被一種感動充溢着:長安三萬里,扶搖上九天,詩意的長安,夜色斑斕。
總台春晚西安分會場導演張敏(左一)在綵排現場。
當觀眾們跟隨節目
“穿越”千年,追夢入長安
這場專屬於西安的極致浪漫
是如何打造而成的?
背後還有哪些亮點
和不為人知的故事?
記者對話導演張敏為你揭開問題答案
說起自己的家鄉,張敏頗為動情:“西安是一座偉大的城市,走進西安走進陝西,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總台第三次選取西安作為分會場,更重要的是因為這裡體現了人們的幸福生活。今年春晚的主旨是‘人民的春晚’,選取西安作為分會場之一,就是看重這裡的煙火氣和這裡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和愜意,而且這裡的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把傳統文化用現代方式表現了出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陝西西安分會場總導演 張敏
第三次成為央視春晚分會場
西安為何屢受青睞?
作為全國觀眾的“熟面孔”,西安已經第三次成為央視春晚分會場。這座千年古都究竟為何能夠屢次受到春晚舞台的青睞?張敏給出了不少關鍵詞:親切、傳統、現代、煙火氣、幸福生活……
張敏告訴記者,本次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旨是“人民的春晚”,而西安正是一座傳統文化與國際現代巧妙融合,男女老少來了都會倍感親切的大都市。“西安分會場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民心,因為西安的煙火氣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都是人們熟悉的場景。”把觀眾的這份親切感及深厚的傳統文化,通過科技手段加以呈現並傳承下去,正是節目組考慮的一個方面。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古都
但又散發著蓬勃的朝氣
用科技創新的手段承載
將科技和傳統
科技和文化
科技和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
創新和融合點之一
就是把舞台設置在了大唐不夜城
把大唐不夜城鑲嵌在街景之中
嚴絲合縫而且恰如其分
大唐不夜城街景成為舞台的一部分
是如何構思的?
本次西安分會場的主舞台設置在了海內外遊客都格外熟悉的西安地標——大唐不夜城。當燈火璀璨的城市街景成為舞台的一部分,並承載了炫酷的陝派說唱、唯美的高空水袖、龐大恢弘的東倉鼓樂和西方交響樂等節目,突出“思想+藝術+技術”的特點,可謂城市與舞台、內容與表演環環相扣,讓屏幕前的觀眾都彷彿置身西安一樣,感受到了城市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
“這次我們選擇大唐不夜城來承載舞台,把舞台鑲嵌在整個街景中,又設置了三個小舞台,用來表現不同的文藝形式,突出了整個節目的融合性。”張敏告訴記者,如此構思舞台設計,也意在表達全民互動、台上台下有機融合的關係,是整體節目的一大亮點。
“第一次來西安踩點時我就被這裡的詩意震撼了,因為詩詞的概念隨處可見,無論是地鐵上、菜市場,還是在大唐不夜城、商場,詩意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談及創作初衷,張敏指出西安雖然是舉世聞名的古都,但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會發現這裡是非常年輕的,體現出了蓬勃的朝氣,“所以我就想用詩詞這種方式作為引子進行串場,用科技創新的手段承載,再加上和市民的互動,將科技和傳統,科技和文化,科技和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導演張敏表示。
動畫李白與實景人物的交互
運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張敏表示,這段節目呈現的確是技術含量最高且最有難度的一次嘗試,“李白出現在舞台是通過動畫AR的形式實現,而整個節目則是按照分鏡頭腳本和影視化拍攝一幀幀對位調試出來的。”張敏告訴記者,該內容的構思在節目組前期調研瞰景時就確定了,“詩詞在西安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唐不夜城看到詩詞長街上,很多年輕人穿着漢服,發自內心地吟誦、對詩,就讓人感受到西安和西安人都很年輕的一面。於是就想通過文藝節目和科技手段,把這一面展現出來。”
以古人李白的視角看當下西安勝景用張若昀代表的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去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西安文化傳承的喜愛除了《山河詩長安》龍年總台春晚西安分會場的開場和零點時分與主會場的互動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零點鐘聲敲響後
為何選擇用秦腔向全國人民拜年?
作為今年春晚四個分會場中首個亮相的城市,西安從開場30秒的“快閃”亮相,到層層遞進的主節目內容,再到零點後的拜年環節,無不展現着陝西元素和三秦兒女的精神氣脈。尤其是新年鐘聲敲響後,西安分會場用鏗鏘有力的秦腔秦音向全國人民送上了新年第一聲問候,把“老秦人”的性格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導演為何會如此設計呢?
“‘西安美不美?美!嫽扎不嫽扎?嫽扎咧!’這幾句陝西話一說出來就會讓人感覺很親切、很粗獷,也有着很強的包容感。”本身就是陝西“鄉黨”的張敏介紹,節目組運用“一人和千人呼應”共吼秦腔的方式向全國人民問好,能夠展現三秦兒女獨有的精神狀態,也更加融合過年的喜慶氛圍。
張敏說:“我自己來到這裡也感覺到回家了,不僅是我,甚至是整個團隊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西安人熱情好客,這裡也更加包容和開放,我一直充溢着驕傲和自豪。”通過文藝元素將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蘊用現代手法、科技手法展現,也將自己濃濃的鄉情融合到節目中來。
古代詩詞融合現代西安發展景象
蘊含著哪些情感共鳴?
無數高樓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車疾馳而過、秦嶺高山巍峨壯麗、“長安號”跨越國境、“大國重器”飛向蒼穹……《山河詩長安》節目尾聲,一句句特邀配音的古詩詞配合西安現代發展景象,將觀眾情緒推至高潮。如此通過筆墨詩詞營造寫意的現代景觀,讓無數西安人倍感自豪,也讓萬千觀眾看到了西安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面貌。
之所以能夠營造這樣的情感共鳴,少不了張敏對家鄉的熱愛和情意。“作為一名陝西人,我深知家鄉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如今的西安已經不單是屬於西安百姓,也屬於全國人民,屬於八方來客。所以我們以詩詞對壘的形式,邀請陝西籍的文化界名人來吟誦,同時展示發展成就,這裡面融入了大家對陝西的深深情感。”採訪尾聲,張敏動容地表示。
導演張敏還表示:“我們的參演團隊大多是西安本地演員,我們在一起磨合了一個多月。今年天氣寒冷,幾度寒潮中,我們都在辛苦排練。我們的節目比較特殊,白天要檢修舞台,天黑後合光合景,經常輪軸轉,各個團隊都沒有叫過苦。”張敏告訴記者,很多演員的衣服特別單薄,由於天氣寒冷,還遭遇雨雪天氣,很多人凍得打哆嗦,這讓她特別心疼,但每次一開工,演員們都拿出最飽滿的精神。
交流中,張敏動情地說:“我們這個節目每一秒鐘都融入了各個工種、各個演員的堅守和熱愛,這個節目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離開誰都完成不了,但大家的苦沒有白吃,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這份全國觀眾滿意的答卷” 。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了!”
伴隨着春晚舞台上
來自西安的這聲新年問候
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中國人
天涯共此時,溫暖情深
新的一年
歡迎你也來西安走一走
一起延續這份感動
感受這座城的美好
(來源: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