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校》:關注現實的校園恐怖電影

前言

校園恐怖電影則是將校園電影與忍怖電影結合起來的題材,其創作的目的並非刻意營造詭異氛圍,而是創造一種獨特的情緒氛圍感染觀眾,促使觀眾主動地去尋找真相,發現可怖現狀下的真正成因。

校園生活中常見的“校園暴力”問題尤其適合以校園恐怖電影的類型進行創作,校園電影與恐怖電影的敘事策略合理運用,通過電影的方式進行表達,能帶給受眾以視覺上的震撼,進一步消除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遵循的麻木不仁的風氣,復蘇社會正義。

影片概述

影片在一個夜晚的跳樓事件作為開端,某私立學校的學生李春曉在一個深夜,從天台縱身一躍。在她跳樓之前,她的同學葛璐璐、李東陽、馬雲言等人和她一起在天台上,對她進行了暴力侵犯,並用手機拍攝下了“不雅視頻”,揚言要將視頻公布。

而這一殘忍的事件,爆發原因僅僅是因為李春曉讓葛璐璐產生了嫉妒的心理。跳樓事件發生後,傷害李春曉的學生們安然無恙,依然在學校里耀武揚威。一直暗戀李春曉的陳思亮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醞釀著復仇計劃······

本片的創作試圖將校園恐怖電影的敘事策略運用於講述一個校園暴力的故事,主題為批判“溺愛”式的教育,與一部分教育機構對於惡性事件的包庇縱容更深層次方面,批判以暴制暴的反擊方式,引發觀眾對於教育方式、成長方式、心理疏導的思考。

在影片風格上,更多的採用恐怖片的創作元素,從而使觀看者對整個影片的記憶加深。而驚悚恐怖片講究的是劇情,節奏和畫面這三項。

在劇情上,採用網絡電影的製作手法,引入時下熱點話題,在影片6分鐘9 分鐘時,設置情節點,以此激發觀看需求。以目前熱點的校園暴力事件作為整個影片的矛盾衝突點。

故事框架模式是典型的校園恐怖影片類型,故事本身則貼近生活,脫離了低俗的尖叫驚悚手法,採用了好萊塢式的懸疑劇的模式進行故事發展線,讓觀眾猜不透最後的結局,而結局的大轉變又使觀眾對其吃驚,從而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到最後階段大高潮節奏是非常緊湊的,從而徹頭徹尾的帶動着觀眾,一刻也不給觀眾喘氣的機會,讓節奏發揮的遊刃有餘。將觀眾的反應變成自己預想的結果。

畫面方面,整部影片的氛圍為明快和陰暗的兩個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物小傳

葛璐璐,18 歲,校長的獨生女,千金大小姐 ,任性叛逆,嫉妒李春曉的優秀,認為李春曉搶了她的風頭。

父母離異自己跟着父親,和父親的關係也很不好和同樣是富家子弟的李東陽為戀愛關係,葛璐璐一伙人在威脅李春曉要把她的“不雅視頻”公諸於眾後李春曉不堪折辱跳樓。為跳樓事件的罪魁禍首,而她直到最終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李東陽,18 歲,當地某房地產商的少爺,遊手好閒,父母忙於做生意很少會顧及到他,因此也形成了他叛逆的性格,在學校里是出了名的小霸王,專門欺負那些他看來不順眼的人。

因為學業一塌糊塗 所以為了證明自己 喜歡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來引起大家的關注度,和璐璐談對象也是因為能和校長女兒戀愛來證明自己的成就感,跳樓事件主要幫凶。為了給女友解氣發泄,並且在女友面前證明自己,於是幫女友實施了侵犯。

陸正豪,18 歲,父親在他小時候去世,剩下母親一個人撫養他,給他最好的生活條件,盡她所能的去填補兒子失去父親的空缺。

正是對陸正豪的溺愛,導致他變得自私自利,同時因為沒有正常的陪伴和呵護,所以他極其的沒有安全感因為在學校特別害怕李東陽 於是只能跟着李東陽站在他這邊間接的尋求安全感跳樓事件過程中他雖然沒有動手,但是也沒敢阻止。

馬芸言,17 歲,小康家庭獨生女,苛刻的學習要求導致孩子在家裡根本沒有自信,因此在外面就會異常想要證明自己。認真聰明,但是就是喜歡被誇獎被人讚賞,喜歡被眾人所關注。

她和葛璐璐混在一起 第一是因為葛璐璐的家庭背景,第二是因為跟着葛璐璐玩能夠一起尋求刺激、忘記煩惱。跳樓事件參與者事發過後,她也沒有太過擔心後果,因為她清楚。葛璐璐的父親是不會讓這種後果發生的 ,於是她還是像往常一樣並沒有感到難過和自責。

陳思亮,17歲,沉默寡言,一直暗戀李春曉,但是由於李春曉的完美,讓他只好把這份感情放在心裡。全校只有陳思亮知道李春曉的真實情況。事件爆發時陳思亮一直在場反抗,卻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深淵。

李春曉,17 歲,天真善良、成績優異、平時比較安靜,很少和人接觸。感念母親為了自己隱名埋姓的付出,她更想着能夠早點為她做點什麼,回報她對自己的愛 ,因此非常努力的刻苦學習。永遠名列前列,而正是因為她的優秀,招來了葛璐璐等人的嫉妒,成為這次事件的被害者。

創作難點和解決方案

一、劇本結構。首先,分場劇本結構為線性,進行分鏡預演時,便對分場劇本的結構重新進行調整,將“戲點”以蒙太奇組接的方式,置於影片開場部分打亂敘事結構,先將整個影片最核心的事件拋出,與時下熱點相呼應,也具有製造懸念的效果。

其次,調整了矛盾衝突激烈的部分,打亂敘事結構,兩條線索並行交織,製造緊張的氣氛。

二、場次銜接。分場劇本的創作是以場次為依據,所以在拍攝時,就產生了部分場次與場次之間銜接不夠流暢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一問題,在正式開機後梳理了所有需要銜接場次的戲,補入分鏡劇本中,場次難以協調的,就採取補拍空鏡頭的方式。

、故事節奏。基於此前的作經驗積累,在這一次《完校》的劇本創作時着意對整個影片節奏進行了把控,盡量做到張弛有度,在節奏快的段落,場次盡量集中,創作時調整了創作思路,以畫面帶出文字,而非把文字轉換為畫面。

、矛盾衝突。故事大綱的創作幾經波折,創作前期一直效果不盡理想,故事顯得平淡。直至分場劇本時,把原本矛盾衝突由人物台詞引發,更改為人物自發地走入一個情境,不由自主地揭開矛盾。

五、畫面色彩。畫面色彩不僅僅在後期製作時需要進行調色,而是應該貫穿於整個拍攝過程,細緻到包括服裝、化妝、道具、燈具各部門的配合。由此,最終影片的色彩效果,雖然在調色上花了很多心血,但是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本片創作的一個失誤。

關注現實,寓反思於恐怖之中

校園恐怖電影的內容根植與校園生活之中,與校園中的點點滴滴不可分割。學校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而正是因為尚未解除社會,並未完全學會遵循社會的規則,所以暴力事件的發生顯得更為直接。

所以校園恐怖電影的故事構建,除了在感官上的刺激之外,其價值體現在客觀反映殘忍現實,將矛頭指向家庭、學校的教育失當,在恐怖之外,讓教育者反思,也讓身在校園的學生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視聽語言齊頭並進

校園恐怖電影與一般恐懼電影在視聽語言上有着同樣的特點,分為敘事性恐怖和視聽性恐怖,正如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不可分割一樣,敘事性恐怖與視聽性恐怖是營造出一部恐怖電影的兩個方面。重視電影音樂音響的敘事作用和氛圍營造的力量。日本電影“虛實相生”的電影美術風格,在校園忍怖電影中,可以用作懸念設置時的手法,值得借鑒。

意境和氛圍的營造符合中國電影“影戲”傳統。所以,中國的校園恐怖電影理應沿襲這一創作傳統。

人文關懷

藝術作品具有進行人文關懷的功能。校園恐怖片並不能單純的運用懸念和恐怖氛圍的製造來吸引觀眾,要獲得校園恐怖電影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必須做到以情動人,不能是蒼白的空白,也不能是空洞的說教。

校園恐怖電影的創作,應該首先進行人性的考量,思考社會中生存的人究竟恐懼的是什麼,恐懼並不是創作者面對觀眾的武器,而應該成為創作者為觀眾的恐懼找到一個出口,引導觀眾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善與惡、真情與虛偽之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