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俠影·詠春》譜寫一曲平民英雄的讚歌

音樂劇《俠影·詠春》劇照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以詠春拳一代宗師、廣東鶴山人梁贊的故事為藍本的音樂劇《俠影·詠春》,5月13日、14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精彩的劇情和獨特的詠春文化魅力,獲得北京觀眾的喝彩和好評。

音樂劇《俠影·詠春》集歌舞、音樂、戲曲、武術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洋溢着濃濃的民族風。劇中,以梁贊為原型的角色梁德榮除了是拳師,也是一名醫生,但面對民族危亡,梁德榮意識到,醫好國人的內心才是更為重要的,只有自強不息、同心同德,才能讓民族強大,不受外侮。於是他重出江湖,收徒傳藝,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成為一代宗師。

音樂劇《俠影·詠春》劇照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俠影·詠春》的故事視角聚焦在晚清充滿煙火氣的市井街巷,劇中沒有職業的武術家,詠春拳一代宗師梁德榮是醫館的大夫,師父梁二娣紅船艄公,師妹琴心是粵劇名伶,還有沉默寡言的雜役、聰明機智的夥計、混跡街頭的浪子、滿臉兇相的屠戶……在平凡的歲月中,他們隱於市井,把一身武藝絕學深藏,而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他們勇敢地挺起胸膛,化作一道道俠影,扶危濟貧、保家衛國,用自己的生命刺破黑暗,照亮整個世界。詠春拳宗師梁德榮是平民英雄的典範,他與其他俠義之士一起,用熱血彰顯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風範。

該劇融合了西方音樂劇和中國傳統歌舞劇的表現手法,注重舞台視覺呈現的當代性和國際化。舞台設計採用形似“木人樁”具有象徵寓意的四根可以移動柱子,以此形成前後景的縱深。舞台上方垂吊著蒼勁有力的書法筆畫形狀的“筆畫幕”,與多媒體視頻相互作用,創造出多變的戲劇假設空間。這些創新為中國原創音樂劇開闢了新的藝術方向,也為展現中國文化特色和價值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音樂劇《俠影·詠春》劇照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據悉,該劇歷時五年精心打造,主創團隊由導演鍾浩,作曲陳思昂,編劇楊碩、谷依曼等組成,夏振凱、馬添龍、徐瑤、蔡忻如、崔秀麗等一線音樂劇演員與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家共同演出。

音樂劇《俠影·詠春》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和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中共鶴山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已被列入國家藝術基金重點扶持項目名單。北京站首演結束後,還將前往全國各地巡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