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收視飛升卻被嘲:為什麼張譯越火,觀眾越煩?

說實在的,張譯越來越火了,反而觀眾越來越煩他了。

最近張譯絕對主演的《他是誰》一出,收視率是名列前茅。

當然,張譯的演技絕對沒話說,他站在那裡,人設就立住了。

這些年,不對,應該是這兩年,張譯越來越火。

萬里歸途》《狙擊手》《重生之門》叫好也叫座,張譯徹底從無名之輩飛升為了大咖頂流。

不僅是電影大戶,而且還迅速搶佔了電視劇市場。

怪不得不少人稱張譯為中國影視市場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今年,參演的電影《滿江紅》大火,擔任主角的《狂飆》成為現象級的大爆劇。

特別是《狂飆》之後,張譯的話題度直線飆升。

但奇怪的是,隨着張譯越來越火,大家反而有點越來越煩他了。

《他是誰》一出,大家發現張譯飾演的“衛國平”人設跟《狂飆》里的“安欣”着實相差不大。

都是懷着一腔孤勇,還有些許莽撞地追求真相和正義的人設。

這未免讓人感覺到“角色同質化”的審美疲勞。

不少觀眾紛紛直言:

“對張譯有點膩了。”

“張譯該停一停了。”

“有張譯就好像有劉濤,棄劇。”

似乎是風水輪流轉,曾經張譯不火的時候一水都是誇,如今大爆了卻一直被嘲。

那這是張譯的問題嗎?

是,也不是。

一個演員,兢兢業業拍戲,認真完成角色創作,讓角色立住了,張譯幾乎都能把演員的本分落實得很完美。

從這一點,張譯是不能被苛責的。

那演員需要神秘感嗎?

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需要的。

打個比方,談戀愛的時候,曖昧期永遠是最讓人慾罷不能的。

想象的朦朧感有時候會讓人上癮。

有時候一個演員的價值,有一部分是無形的,是無法被量化的。

神秘感屬於其中一種,一個演員能不能激活觀眾對他的想象,很重要。

這是跟飢餓營銷是一樣的道理。

但話說回來,張譯其實對自己的私生活保護得極好,也從來不炒作自己。

與此同時,與演員本職無關的各種綜藝、真人秀,他也很少沾邊。

所以,按道理低調的張譯應該是葆有神秘感的啊。

其實不然。

問題出現在張譯的作品實在過於密集上。

短時間內的“狂轟濫炸”,自然讓人喪失了想象空間。

所以毫不意外的是,觀眾覺得膩,而且還起了逆反心理。

嚴格來說,張譯沒有錯。

錯就錯在他太紅了,太努力了。

以至於營銷號自動為他造話題,以至於他的劇頻繁出現在觀眾的視線。

那觀眾覺得膩有錯嗎?

自然也沒錯。

這是觀眾一個最真實的感受。

既然真實,那麼就應該尊重。

觀眾沒有錯,很多時候觀眾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方。

他們是輿論的晴雨表。

喜新厭舊永遠是人的本性。

對一個人能長情是一個極其高的要求。

這需要兩方都不斷地刷新對彼此的印象。

當張譯在《他是誰》的角色不能讓觀眾有新鮮感,自然很難激起路好群眾的注目。

而那些覺得“不膩”的觀眾是不需要新的刺激的,那已經不是喜歡了,有好感了。

那似乎已經是愛了。

畢竟真愛就是無論你怎樣,都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