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歸途》導演饒曉志解讀關鍵劇情:張譯王俊凱亦師亦友,角色犧牲戳淚點

首次聚焦中國外交官撤僑幕後的電影《萬里歸途》正在熱映中,目前票房已經達12.6億元,上映至今一直穩居日票房榜榜首位置。

影片展現了撤僑路上的種種驚險時刻與感人瞬間,揭秘了中國式撤僑背後外交官的不懈努力。

片中,張譯王俊凱飾演的兩位外交官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幾位重要角色的死亡等情節,都讓觀眾印象深刻。“有燃點有淚點,有幾個角色犧牲的時候哭得停不下來。”

接下來,就由為大家帶來這段驚險旅程的影片導演饒曉志,來為大家解讀這幾段重點劇情。

宗大偉和成朗:亦師亦友,也互為因果

張譯飾演的經驗豐富的外交官宗大偉非常真實生動,與妻子通話時的歉疚與隱忍,對王俊凱飾演的成朗嘴硬心軟,面對同胞時的顧全大局,愛與責任的抉擇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尤其片中張譯與反叛軍首領兩場心理博弈的戲份,將緊張感拉滿,細膩的眼神戲極具感染力。

而王俊凱飾演的年輕外交官成朗是一個成長型角色,從一開始缺乏經驗,到後來豁出性命保護同胞,最後那場英文喊話的戲份更是點燃許多觀眾。

劇情一開始,宗大偉和成朗有些不對付,饒曉志解釋道,成朗就像是剛進外交部的宗大偉,但是宗大偉不希望成朗成為未來的宗大偉,所以這是他們矛盾所在。

“宗大偉莫名其妙有一種希望,說你不要成為我,可是成朗說我就想成為你,這就是他們之間的矛盾。”

在設定和一些台詞里可以看出,宗大偉因為受過苦,他對曾經海外的那些經歷有一些應激反應,所以他看到新加入外交部的這麼年輕的一個孩子,本能地想去保護他,但可能他的說辭讓他變得有些討厭。

“他說話聽上去很像欺負,很像某種讓人不悅耳的交流,但他的本意是覺得你還小,你不應該去承受這些東西,他作為中年人覺得他可以去扛這件事。”

比如片中一開始宗大偉“諷刺”成朗不會阿語卻要留下來去救人,其實是他覺得對方年紀太小了。

“他看到了自己,他只是不自知,他不知道他在面對着曾經的自己,他也想對曾經的自己說,你也可以不要那麼著急地成長,你也不用那麼著急地一定要去面對那些最最困難的時刻,因為那樣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很大的心理上的改變。”

救援同胞的一路上,因為經歷了許多事情而變得不再勇往直前、甚至有些“畏縮”的宗大偉,在成朗身上找到了最純粹、最純真的自己,也在他身上又找到了自己最初那種直面一切的勇氣。

宗大偉對於成朗來說,一開始是十分崇拜和欣賞的傳奇前輩,但突然被安排一起共事後,前輩的不客氣讓成朗不舒服,也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

接着兩人一起幫中國同胞離開一直到他們返回去救白嫿,兩人配合默契,好像找回了欣賞和信任。

後來帶領白嫿等一百多人尋找回國的方法時,兩人對於是否要告訴同胞還沒有聯繫上大使館、不確定終點是否有救援真相的爭吵,也是影片後期的主要矛盾之一。

對此,饒曉志解釋,從成朗的角度來說,他對事物有自己堅定的看法。

“雖然你是我的前輩,但是我覺得你做的不對的時候,我的勇氣就是我要告訴你,我認為你做的不對,這就是成朗的很單純的想法。可是對於宗大偉來說,現在沒有對和不對,現在是生還是死的問題,沒有時間。對事實和真相的追問,以及對是非的這種正直的堅守,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愛的。”

最大淚點:章寧和瓦迪爾的犧牲

影片中,外交官章寧和當地人瓦迪爾的兩次犧牲,也是影片最大的淚點之一,讓不少觀眾落淚不止。

饒曉志表示,影片一開始章寧的犧牲完全是一個意外,影片在這一段的處理非常冷靜,沒有刻意去煽情。

“我們想體現的就是在戰亂的國家,危機四伏的城市裡面,它有可能特別小的一件事,特別偶然的一個事情,就會造成一些傷害,而且有些傷害就是無法彌補的,就是一個人的犧牲,一個人的意外離開。”

對於宗大偉來說,這完全是猝不及防的,他會一直處在一種悲痛裡面,會在整個過程中無數次想起自己的兄弟,“他會想起他的好,想起他們的過去,想起他曾經教會他的一些東西。”

而瓦迪爾在叛軍營地的犧牲,饒曉志認為對於宗大偉來說他有內疚,也會有更複雜的情緒。

“那時,宗大偉來不及做出勇敢的選擇的時候,瓦迪爾已經犧牲了。但對於宗大偉來說,他覺得這可能是自己造成的,也是在那一刻,他會去悔恨地想,如果那時候我拿起那把槍呢。但瓦迪爾知道這個太難了,而且這太冒風險了,既然我本來大概率也是會死在這兒的,那就不如讓我主動地死在這兒,我把困局解開。”

在饒曉志看來,宗大偉有愧疚,有悔恨,也有對瓦迪爾最大的敬意。“本來也不是我們國家的同胞,他為了幫助這些對他來說的外國人,他已經盡到了他最大的責任跟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