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黑馬”《消失的孩子》,到底在講什麼?

愛優騰芒四大網絡平台一直有個規律,愛優騰主影視劇,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把芒按在地上摩擦,芒則在綜藝上樹大根深,在這一領域可以完勝另外三家的總和。

在愛優騰追劇,在芒追綜藝,是很多觀眾的固有印象。

但在影視劇短板明顯的芒,卻也經常出一些“冷門黑馬”,去年的《我在他鄉挺好的》引發無數觀眾共情,今年的《沒有工作的一年》表現不錯。

重生爽劇《覆流年》如果不是下半程劇情乏力,原本也有成為小爆款的趨勢,不過,同期更亮眼的,還有一部懸疑劇《消失的孩子》。

人氣中生佟大為主演,卡司陣容里還有與芒果合作頗為密切的李晟、魏晨,浪姐李斯丹妮、於文文等,最初不少觀眾以為這是芒果在搞熟面孔團建。

打開正片後,才發現芒玩“懸疑”,是認真的。

該劇上線後口碑一路走高,懸疑氛圍感被穩穩拿捏,劇情的鋪墊也頗為新穎,編劇選擇三線並存,以不同時間為起點交叉敘述了發生在一個小區的三個案子。

貫穿整個故事的是劇名“消失的孩子”,男孩楊莫離奇消失,他的父親楊遠(佟大為)最初堅稱對方沒走出樓道,因為他一直開車在樓梯口等待。

既然沒走出樓道,孩子怎麼會在短短的樓梯上“消失”?

楊莫的母親陶芳(李晟飾)情緒失控,一度懷疑是丈夫楊遠在等待過程中分神,孩子早已出了小區,兩人的關係因孩子失蹤陷入焦灼。

警方排查了小區所有監控,並檢查了同單元所有住戶房內情況,都未發現孩子的身影,是小朋友太聰明規避了監控死角?還是有人擄走了孩子?

這邊楊莫行蹤成謎,那邊警方在調查中發現楊遠夫妻關係一直很緊張,楊莫的小夥伴——聽話懂事的女孩懷恩也與父親關係冷漠,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而在同小區內,其實還默默發生了兩個案子。

與楊遠家同幢樓另一單元的獨居女性林楚萍(於文文飾)曾在家中遭遇性侵,犯人趁她入睡時潛入家中,這成了她的陰影,始終無法擺脫這件事的傷害。

案發後林楚萍將房子租給了離異青年袁午和他的老父親,有一天,袁父在睡眠中去世,袁午卻異常地將父親的遺體藏在家中,遲遲不公開真相。

三個案件除了發生在同一個小區外,似乎毫無關聯,但隨着劇情的展開,觀眾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有着似有似無的交集,懸疑的燒腦感不斷疊加。

孩子為什麼消失?傷害林楚萍的人是誰?袁午又為何家中藏屍?編劇帶着觀眾一起頭腦風暴,通過細節線索進行關聯解謎,也揭開案件背後的故事。

失蹤的孩子

小男孩楊莫的行蹤成謎,前幾集編劇像一個魔術師,原地將他“變”沒,幾乎沒有給出楊莫消失原因的明確線索,更多的,是讓大家看一個早已失控的家庭。

楊家看起來非常美好的親情讓女孩恩懷羨慕,她很想加入這個有愛的家庭,但身處其中的男孩楊莫卻越來越迷茫,父母對他,似乎有用不完的謊言。

承擔著家庭經濟條件壓力的陶芳長期焦慮,一邊“雞娃”,一邊抱怨丈夫楊莫的“不上進”,夫妻之間爭吵不斷,孩子從智力到行為全方面被母親“嫌棄”。

負責帶孩子的楊莫也有苦難言,想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便需要換到清水崗位,想拼事業又沒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他一直在取捨之間糾結,備受壓力。

還沒等他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孩子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直到孩子“消失”,他才發現這件事發生的“導火索”,是他與妻子對孩子真正訴求的忽視。

他們真心疼愛孩子,也因為疼愛希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說,穩住當下的生活條件,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肯定與情感溝通,更為重要。

在家長眼中,他們一直在努力為家庭奔波,而在孩子眼中,母親給予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父親給予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下一次”(謊言)。

他不滿父母的“欺騙”與忽視,卻仍舊希望給予父母美好的情緒回饋,楊莫之所以會“消失”,起因其實是想給父親一個小驚喜。

這件案件中呈現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的缺失,高壓環境下,大家把重心幾乎都放在了物質條件與雞娃教育,忽略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兒童成長中,家庭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適當的引導與耐心地傾聽對孩子來說可能“比天還大”,而這些,恰恰是很多父母眼中微不足道的東西。

這造成了父母也子女之間的錯位,一個努力給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個訴求遲遲得不到結果,這不僅成為少兒成長路上的遺憾,還成了惡性案件的索引。

無聲的父親

袁午(魏晨飾)與父親的故事線,某種程度上也另一種失敗家庭教育的悲劇成品,他剛現身時,看起來只是一個不擅長交流的嚴重社恐患者。

嚴重到什麼程度呢?不敢直視女房東,無法講述完整的句子,前妻無法忍受他帶着孩子離開,母親去世後,只有一個老父親能正常與他相處。

講道理,看到這裡時,不少觀眾都忍不住對袁午產生一絲憐愛,懷疑他之所以在家中隱藏父親的遺體,是不是這種事情超出了他的正常處理範圍?

然而,接下來編劇就來“打臉”觀眾了,“小可憐”袁午的悲劇似乎是自己“作”來的,工作失意的他,反覆陷入賭博,最終淪落到妻離子散的下場。

故事發展到這裡,觀眾看到了一個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單純善良的人,未必就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甚至好員工,人性,總是多麼複雜又多樣。

但編劇對袁午的側寫還沒結束,現實與回憶交織的劇情里,觀眾看到了母親從小對他的保護、無微不至的叮囑、幾乎算是形影不離的照顧。

甚至,連與前妻相親的表現,都是母親帶着他一遍遍排練出來的……中年廢物的前身是一個被過度保護的媽寶男,可悲又可笑。

楊遠夫妻對楊莫的教育是過度疏忽,袁午父母對袁午的教育卻是過度保護,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促成了不同的悲劇,很值得現實中的父母們反思。

神秘的犯人

前兩個案件核心都是在探討家庭教育,穿插在其中的性侵案,則是對單身女性處境的刻畫,林楚萍的遭遇是個例,卻也是很多獨居女性面臨的風險。

更糟糕的是,社會總是無意識地把她們的痛苦遭遇歸結為“單身”、“獨居”。

劇中林楚萍擁有一對非常愛她的兄嫂,他們給予了妹妹最大的支持,可即使如此,哥哥想起妹妹受到的傷害時,也總是後悔曾讓她一個人獨住。

大家潛意識裡經常這場悲劇的本質並不是林楚萍獨居的錯,惡人的存在才是原罪,對無辜的林楚萍來說,她沒有任何值得指責的地方。

唯一需要面對的,應該是如何自愈,從傷害中走出來。

獨立來看這個案件,似乎刻畫單身女性面臨的痛點與前兩個涉及家庭教育的案件顯得格格不入,但在《消失的孩子》中,它又是三個案件串聯的關鍵。

楊莫案是一個孩子神秘的“消失”,林楚萍案是一個罪犯神秘地“出現”,袁午案則是他想方設法讓一具屍體在一幢房子內“隱身”,發現規律了嗎?

三個案件,皆與人的消失和出現有關,獨立呈現,給觀眾帶來的是極致燒腦,將三個案件的敘事線捋到平行時間,觀眾又能發現解謎的快樂,觀感極佳。

如果後續劇情的鋪墊與反轉持續給力,《消失的孩子》可能會是《我在他鄉挺好》的之後,又一部平台獨創“黑馬”,在國產懸疑佳作里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