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拜師方式,李文華感動他人楊進明受質疑,過程確實有差別

相聲界的拜師是非常有講究的,拜師不僅是學能耐,更關乎到輩分和傳承。因為拜師對於所有的相聲演員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拜個好師父就能有個好的輩分,就能在打通一條比較光明的道路。

都想拜個好師父,可是好的師父就那麼幾位,輩分高,人脈廣,水平高的就那麼幾位。因此不是所有相聲演員都能拜到心儀的師父。在這種情況下,真的不得不佩服相聲人的創造力,他們不僅能創造好的作品和包袱,還能創造拜師的多種形式。

師父活着的時候不好拜,等師父死後,可以由大徒弟替師父繼續收徒,這種收徒的方式有個名字叫“代拉”。相聲圈裡很多著名的演員就是通過代拉這種方式拜師的。像馬志明就是由侯寶林代拉師弟拜師的朱闊泉侯耀文是由李伯祥代拉師弟拜師趙佩茹

也許相聲圈外的人想不明白這樣拜師是為了什麼?師父都死了多年,再拜師還能學到什麼?其實這種拜師的方式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拜師獲得在相聲圈的輩分,獲得屬於自己的師承關係,能夠寫進相聲的家譜。

在相聲圈,師承和輩分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師承,即使說得再好,也只能叫作海青,不能真正被相聲圈承認,更不能寫入相聲家譜。所以代拉這種收徒方式解決了一部分相聲演員的師承問題。想要一個高的輩分,想要個根紅苗正的師承,在師父活着的時候沒有機會拜師,等師父死後,可以搞定大徒弟或者是有威望的徒弟,這樣也能成為心儀師父的徒弟,也能獲得滿意的輩分和師承關係。

當然這種代拉收徒的方式也不是所有相聲演員都能獲得的。看看通過代拉拜師的馬志明,侯耀文,這兩位相聲大家的公子,就能夠明白代拉師弟收徒是怎麼回事了。

在相聲圈裡的拜師,除了正常拜師和代拉收徒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師父死後拜師,但是不是大徒弟代拉,是師父親近知情人做證明,完成拜師儀式。這種情況其實並不能算作相聲拜師的常規操作,只能算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演員拜師例子中,只有李文華拜師馬三立楊進明拜師侯耀文是屬於這種情況。

前者是馬志明見證,替父親馬三立收下李文華;後者則是侯耀華全程操持完成的。

同一種拜師方式,李文華感動他人楊進明受質疑,過程確實有差別。都是通過一種方式拜的師父,為什麼李文華感動了很多人,而楊進明卻遭到質疑?難道真的是因為操持着的原因?因為大家喜歡馬志明而討厭侯耀華?因為愛屋及烏?肯定有操持者的原因,但絕不是喜歡與否這麼簡單的。兩者之間結果一樣,但過程還是有差別的。

首先要明確這種拜師方式的前提是師父生前承諾過想收這個徒弟,但由於一些原因沒有來得及擺知。所以由家裡人或者知情者作為見證,幫助徒弟完成拜師儀式。

李文華當年和馬三立先生惺惺相惜多年,由於相聲圈內某些勢力的干預,所以一直沒有實現拜師的願望。在李文華身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實現成為馬三立弟子的心愿。馬志明作為見證者,給相聲圈的人證明父親馬三立和李文華確實有師徒的約定,而且在當年確實有過師徒之間的交流。

李文華拜師的整個過程,到場的所有人都非常感動,很多人都是眼含熱淚參與的這次活動。馬志明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很低調,他始終在解釋自己不是父親的徒弟,所以不是替父親收徒,就是來做見證的。

再看侯耀華操持的楊進民拜師侯耀文。楊進明當年確實是侯耀文招進鐵路文工團的,但是兩個人有沒有師徒的約定,就不像馬三立和李文華那樣明確了。馬志明就是個見證者,而侯耀華在整個過程中已經不僅是見證者,而已經充當了創作者。見證就是如實表達當時情況,而操作則可以有很多的創作的空間。

馬志明見證李文華拜師馬三立,這個事情可以說和他一點利益沒有,李文華拜師後不久也與世長辭了。

而楊進明在那個時段正好是侯耀華的搭檔,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不僅有感情,還有共同的經濟利益。既然有利益,很多事情其實就不好說清楚。

在這兩個拜師的過程中,無論事件的主人公,還是操持者,還是整個事情是否有利益因素?兩件事的差別都十分明顯。所以說李文華感動他人,楊進明受到質疑肯定不僅是操持者的原因,但是肯定有很大部分因素是操持者造成的。

歡迎關注江丞相聲視界,相聲的世界裡不是沒有悲傷和艱難,但是相聲傳遞的永遠都是快樂和輕鬆。這就是相聲的格局和哲學,也是每個人獲得幸福人生需要具備的格局和哲學。

今日話題:您認為這種師父死後拜師的方式是否合理?我們一起傾聽,一起分享。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