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 ”
19年前的今天
也就是1999年9月21日
台灣南投發生7.6級地震
震中位於集集鎮附近
史稱“台灣集集地震”
地震受災情況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台灣南投縣發生了7.6級強震,主震持續時間約102秒。此次地震因車籠埔斷層發生錯動所致。地震發生後地表產生約100公里的地表破裂帶,斷層上下盤間錯動最大可達7-8米,地震斷層表現為由東向西的逆沖錯動;位於車籠埔斷層線以東約15公里的地盤整體向西北水平位移量達3-4米,最大在東勢達到8.5米,且隆起上升達0.5(南段)至9.8米(北段)。
此次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死亡,8000多人受傷,2.7萬棟房屋全部倒塌;地震還造成台灣島內火車全部停駛,核一、核二廠跳閘斷電、高壓輸電線塔毀損、台灣全島停電,更引發了大規模的山崩和土壤液化災害,總經濟損失約92億元,約佔年GDP的3.3%。
在這次地震中,祖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是台灣地震歷史上破壞最為嚴重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不僅改變了斷層所經之處的地貌,也摧毀了無數家庭,血淚中,台灣開始加強防震教育。
為提醒大眾重視防震及救災措施,地震發生後,霧峰鄉被規劃改建成“地震紀念博物館”,以保存地震原址、記錄地震史實,並提供社會大眾及學校有關地震教育之活教材,後於2001年2月13日正式定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彰顯其紀念及教育意義。
台灣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地震?
台灣是我國第一大島,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素有寶島之稱,但這裡,恰好也是世界著名的地震區之一。
眾所周知,台灣地區地震多發,就拿今年來說,截止至8月31日,台灣就已經速報過三級以上地震59次(根據速報管理規定,台灣四級以下地震不屬於正常速報範圍),最大地震是2月6日在台灣花蓮縣附近海域發生的6.5級地震。
2018年1月1日至8月31日台灣三級及以上地震分布情況
台灣之所以地震頻發,主要是由於台灣地處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邊界地區,地殼較活躍,屬環太平洋地震帶。
延伸閱讀: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活動帶。大約全球80%的淺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震都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着太平洋分布,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該地震帶沿線涉及板塊構造較多,有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加勒比板塊等。該地震帶具有空間跨度大、構造背景複雜、地震活動性強等特點。
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受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俯衝作用,我國東北、華北與東南沿海地區地震活動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