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艾瑞巴迪!
大家關心的我的髮型問題,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托尼老師終於結束他的漫長年假,回到了上海。
壞消息是他開始了14天的自我隔離。
另一邊,我無意中發現ella小姐正在淘寶“給人理髮的推子”。她堅持認為上次造型的失利是因為用了給隔壁大金毛剃毛的推子。
“你的頭髮比狗毛硬多了,差點把人家推子搞壞掉。”
說起隔離,最近按照市府的規定,各大中小學和社會培訓學校都處在歇業的狀態。
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我們不顧痛心疾首的老闆,積極響應號召無(kai)奈(xin)地在家宅起來,和隔離沒什麼兩樣。
但眾所周知,我是一個歌手/聲樂老師/創作人/樂評人/段子手/短視頻玩家/嘻嘻哈哈音樂人......
總之,是個搞音樂的。
不能出門可以,沒有音樂怎麼行?!
於是我把工作室從錄音棚搬進了原本安靜祥和的家中,每天拿着G30話筒錄音、上課、拍視頻,開始了妻嫌母棄的生活。
妻嫌母棄倒不要緊,大不了狠狠心跺跺腳放出終極大招——包治百病。
最難搞定的是鄰居。
街道主任,熱心腸的王阿姨沒過兩天就來敲門了,隔着口罩瓮聲瓮氣地說:
"小干老師啊,有鄰居投訴你聲音吵到他們,你看......"
"啊,行,我輕點。"
"好好好。對了,我女兒藝考補習聲樂的事,你看......"
"啊,行,我安排。"
王阿姨滿面春風地去了。
於是我盡量剋制聲音,避開了午睡和夜晚的時間段,還做了一些簡便的隔音措施。
王阿姨後來又造訪了一次提醒我聲音小一些,生怕再擾及鄰里。
就在我謹小慎微大氣都不敢喘的時候,王大媽第三次造訪,劈頭蓋臉把我一頓猛誇。
原來在前一天,樓里馬大爺晚餐後趁着暗去的天色,妄圖不戴口罩就下樓丟垃圾。
正要溜出樓門口的時候,卻聽到樓上悠悠地傳來歌聲:
“口罩沒啦啊沒啦?口罩沒啦啊沒啦?”
馬大爺嚇得一哆嗦,趕緊回去戴上口罩,還逢人就警告:
有人一直盯着呢,太嚇人啦!
聽完王阿姨的敘述,我陷入了沉思。
忽然我明白了,馬大爺聽到的應該是我在唱這首歌:
《Could You Be Loved》。
Could You Be LovedBob Marley - Marley - Original Soundtrack
“這樣有教育意義的好歌就應該多唱唱!”
王阿姨意猶未盡地說。
好了,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我們之後再......
啊!差點忘了!
還要講講《歌手2020》第5期歌手們的表現。
眾所周知,我們是一個講段子的專欄,唱歌只是順帶聊聊。
前四期文章里老師會在單人單曲點評前闡述一些自己對於唱歌這件事、對於歌手這個職業總綱式的認知,這些認知也最終會成為點評單人時各方各面的着眼之處。
相信認真看了之前文章的同學會有所了解,還沒有的同學歡迎前往公眾號主頁補課哦。
今天我們就不在開評前講大道理了,而是會細化在每位歌手表現的單獨論述之中。
總得來說,本周的節目是充滿驚喜的一期。
上一篇說到,在往季的節目中進入4~6期這樣的中間階段,歌手們往往會陷入疲態——
即沒有開季時蓄勢待發的新鮮感,也沒有收官前最後衝刺的危機感。
往往箱底庫存的殺手鐧已經亮得差不多,觀眾的目光也從開篇的驚艷中回過神,更多地投以審視姿態。
這就到了考驗歌手“歌曲保有量”和“表演基準線”的時候。
簡而言之就是考驗歌手能拿出多少風格不同但都打磨成熟作品,並且能在狀態未必最佳的時候拿出多高的基準表演水平。
這點之前詳細討論過,就不再贅述了。
老師想說的是,這一季打破了“中段”魔咒,一路走來幾乎呈現出愈戰愈勇的態勢,每一期都要比前一期更精彩。
這是前幾季所沒有的狀況。
主要原因想來有三點:
1.歌手們本身的素養與積澱過硬,使得出新招,也拿得出狀態。
2.踢館歌手的強勢為節目注入新鮮熱血。
3.特殊時期歌手們的日常活動量銳減,尤其不用四處奔波,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表演。
尤其前兩條,我想要感謝一件事——
那就是近十數年來優質的歌唱選秀節目對於優秀歌手的挖掘與培養。
這一期節目我起了個好玩的名字,正如文章標題:
好聲音大戰超級星光大道。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本期登場和即將奇襲的歌手裡,袁婭維、吉克雋逸、黃霄雲、周深都參加過內地歌唱選秀王牌《中國好聲音》。
與此同時蕭敬騰、徐佳瑩、胡夏都參加過台灣歌唱選秀王牌《超級星光大道》。
而華晨宇和奇襲小將秦凡淇參加過內地另兩檔音綜《快樂男聲》和《這!就是原創》。
他們或因此出道,或因此成名。
剩下的拿遍日本國內音樂大獎的MISIA則更像以導師的形象跨洋降臨。
這些製作精良、選拔廣泛的節目不僅給了原本身懷才藝但缺少門路的歌手們走到大眾面前的機會,也取代了原先唱片公司閉門選人的造星機制。
如此“當著大眾市場的面”選拔出的歌手出道前就先接受了市場的考驗,證明了自己的市場價值,而後再被投放入市場。
這樣的歌手必然有其過硬的實力和他人所不及的獨到之處。
(絕大部分情況下。畢竟意外難免。)
從音樂市場的商業邏輯上來說,這是讓傳媒和音樂兩個領域“雙贏”的方式——
傳媒領域收穫了內容與流量,音樂領域收穫了人才與作品。
但其實不少人對此提出針砭,尤其是理念先鋒的音樂人們因此哀呼悲鳴的大有人在,引得許多不明所以的音樂愛好者也常把一句似是而非但格調高尚的話掛在朋友圈:
“中國的大眾什麼時候能提高音樂審美?”
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說,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句高高在上的話是否合理,以及背後的原因。
而我的思考在第二篇的推文里有詳細討論過,在這裡想補充說的是:
歌手也好,唱片公司也罷,迎合市場是必然的,因為人家要恰飯。
哪怕在流行音樂工業如此發達的美國,格萊美上“小眾歌手”對“流量歌手”大翻白眼、天王天后們慨嘆時不往昔的場景也絕不少見。
另外,相信大家也聽過“AB”面的說法,在華語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年歲里,歌手們會悄悄用專輯B面來收藏與昭顯自己稍稍前衛的音樂理念。
往高尚一點說,這是職業音樂人們的使命與情懷在涌動,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得行業在一點一點向更好、更深處進發。
然而市場的變更速度一定是落後於他們的,就像一個人走一定比一群人走來得更快,所以落差在做難免,不必過分較真。
說回我們剛剛提到的今天傳媒與音樂聯姻共同以網絡作為主戰場的格局。
其中所呈現的音樂作品先進程度,背後事關的是雙方話語權上的博弈。
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認為傳媒人會更傾向迎合市場,他們不care什麼形態、理念、審美,他們需要市場歡迎的內容以收穫市場的目光。
與此同時音樂人一邊恰飯一邊希望作品能植入更先進的形態、理念、審美,以收穫自我價值認同的愉悅及完成推動行業進步的使命。
搞藝術的,這點追求總該是有的。
所以雙方在大部分時間保持友好的情況下,會時而來個掐架、互毆、博弈。
結果可想而知,99%回合里勝利的一定是傳媒。
因為這是一個流通為王的時代,傳媒所產生的價值往往遠高於作品本身,傳媒也是這場聯姻的絕對主導,是最終話語權的擁有者。
就好比阿里巴巴指揮賣家,餓媽美團拯救宅男。
其實呢,傳媒也並非完全無視音樂行業發展的需求,只是“外人”來幫手,動作難免慢很多,也容易做歪做偏。
我們的音樂類綜藝節目在過去的十年間井噴雲起之初,於作品呈現上的確犯過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毛病。
選手選唱固有經典曲目乃至整個節目都是以懷舊為名的情況屢見不鮮,無非是希望利用歌曲的大眾基礎贏得更多的關注。
其中最可惜的莫過於2017年,《中國好歌曲》僅有三季就宣告夭折,在大眾傳媒領域音樂人們失去了一個絕佳的原創作品輸出陣地。
當年消息傳出的時候,老師的朋友圈裡扼腕紛紛哀聲一片。
可喜的是,前人伏地後人揭竿,2019年我們看到了一些優質的原唱歌曲節目湧起,例如《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等等,以及《樂隊的夏天》這樣現象級的“小眾”音綜。
乃至像《中國好聲音》這樣的傳統王牌節目里,我們也看到了更多樣化、年輕化、前衛化的曲目選擇。
於是在這一季里的《歌手》節目里,我們看到了新生代的奇襲歌手們有着完全不同於前輩的面貌,那將是屬於00後的、屬於未來的、屬於世界語言的歌曲與歌手面貌。
這些都是向好跡象,十分可喜,催人振奮。
老去的就隨他老去,未來的自然會來。
前戲就講到這裡,這個話題多聊可以聊個十篇,我們以後有機會細細講。
接着來說說昨晚每位歌手的表現吧!
| 蕭敬騰-《好的 晚安》
如果說前兩場蕭敬騰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那麼昨天的這首歌就是明顯地瑜多瑕少,可算是對自己作為台灣當家男歌手的一次實力自證。
首先蕭敬騰的聲音有非常強的過電能力,聲芯清晰飽滿,聲音十分入麥,宛如電流穿擊,直抵耳膜。
我們以前說過,這樣的聲芯會讓聲音顆粒集中且富有金屬質感,大大增加歌手的聲音辨識度。
我們今天來展開說一下。
這種塑造“聲芯”的技術,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閉”。
相信在歌者盟學習過的同學會有所了解,關閉訓練中最重要的一個動作就是在聲樂訓練史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泡音。
氣泡音會幫助聲帶收攏發聲的部分至點狀,稱為“發聲點”。
如果你做的氣泡音位置足夠靠後,發聲點將被牢牢鎖定在聲帶後端,這麼做是為了給前段留出“閉合”的空間,這裡先不展開說。
在“發聲點”的狀態下,聲帶發聲部分會趨向於邊緣,而邊緣比主體部分要薄得多。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聲帶振動就像飛禽拍打翅膀,現在你的聲帶就從老鷹的翅膀變成了蜜蜂的翅膀。好處至少有兩點:
1.發聲更輕鬆,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高頻振動時。當然也就能唱得更高。
2.聲音流更集中,更容易進入高位置腔體引發共鳴,歌聲的泛音將更豐滿、通透。
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常說的“邊緣化”,也是關閉技術的核心。
其實在關閉技術上,台灣歌手要比內地歌手掌握得更早些,最典型的就是周杰倫
(幾乎每期都要提一下)
當時無數男生乃至男歌手一邊質疑他聲音條件不好,一邊唱不上去他的歌。
在2010年前後,我們的近鄰韓國的歌手群體在聲樂技術上突飛猛進,也要感謝關閉技術的普及。
很可惜在這方面內地主流聲樂界是後知後覺的。
以至於14年The One登上《我是歌手》的時候,觀眾會驚呼:
“這個人怎麼是這樣唱歌的!”
其實在韓國不僅僅是歌唱大拿這樣唱,哪怕偶像團體中的演唱擔當也具備同樣的技術功底,聲音形態有着自己的訓練標準。
當然老師相信,中國作為絕對的歌唱大國在聲樂技術上迎頭趕超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也在為此努力着,這同樣是情懷與使命。
科普就說到這兒。
蕭敬騰在演唱中把關閉技術運用地非常到位,聲芯始終飽滿清晰。哪怕是在尾段漏氣頗多的吟唱部分也依然控制住了芯子,沒有虛散開。
這就是老歌手的經驗和能力了,往往新人很難控制得如此穩定。
此外最後的“回”字一直到嗚咽部分,設計地很有意味——
即炫了一把“蕭”氏長音的技能
(大家可以試試,氣漏成這樣還能拖長音是相當難的)
同時有顯得纏綿悱惻,回味悠長,甚至讓我想到了玉置浩二。
這首歌本身是一首立意十分卑微消極的歌,卻被蕭敬騰唱出了別樣深情。
缺點當然還是有的。
比如咬字的問題。
口型打開程度不夠,加上抬軟齶(比如“再次見到你”的“再”)的習慣以及緊繃的牙關,會讓一些開口音音節變形,讓人覺得不自然。
很多人會把蕭敬騰誤會成一個“力量大高音猛”的歌手,其實不然。
從前幾場的表現可以看出,蕭敬騰有着穩定的第二換聲點後的弱唱與平唱表現,音色清晰完整,發聲持續穩定。
但大力量的強處理顯然不是他的強項,以至於留下好幾次瀕臨失控或已經失控的現場表現。
所以在形態上重音色與表達而力量要求適中的歌才是他的強項,是典型的“歌保人”。
如同他上次來節目,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和今天這場有些相似的《你是我最深愛的人》。
此外,這一場無論的燈光、布景、服裝和拍攝都比前兩場更精緻、考究,這一次的提升堪稱全面。
| 周深-《Monsters》
首先,周深的狀態非常好。
就像是被關在家許久的孩子終於得到解禁,於是開啟了歡脫模式。
與此同時,他的聲音也隨著錄音環境的改變而得到“解放”,我們終於能在正常的設備與聲場環境下清楚地聽到他聲音里動人的細節。
說回歌曲本身。
這樣律動高速、節奏跳躍的短線條歌曲原本並不是周深的強項,或者說至少不是他經常表演的類型。
這就需要他做好充分的歌曲排練,並且在表演中迅速進入到狀態里。
從最終表現來看周深整體完成地很棒,全程狀態在線,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另外周深這一次的演唱咬字動作可以說十分標準,開口音、閉口音、閉口音轉開口音的高音處理等等,即充分舒展,有與發聲、傳聲兩部門有效區隔。
對於周深來說,其實選什麼歌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他的聲音有極其鮮明而穩定的個人特質以及普遍的“聽眾緣”,因此他總能把歌曲烙上自己的印記,而大家也樂於接受。
這種特徵在聲音層面上可以稱為“樂器化”。
周深就是一件難覓的音色絕美的樂器,他作為歌手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是話說回來,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聲演唱是有高於樂器表演之層面的。
在這個前提下對於周深來說,如果想更進一步,就要先暫時忽略聲音上的優越,不被自己的優勢困住格局,轉而去思考聲樂中更高層面的東西。
例如突破聲音條件的限制,補足原本聲音中缺失的特質,以表達出原本無法表達的精神內核。
好比在這首《monsters》中,周深最缺的就是——
力量感。
以柔美特質為內核的他在演繹這首作品的時候有撫慰人心的溫暖與快意,但少了激人前行催人奮戰的力量。
而這種力量是戰勝“monsters”的精神內核,不需要很大,但要適度地有並且堅定。
相比於原唱,也許音色細膩程度更勝,但力量感就差之十里了。
MonstersKatie Sky - Monsters
反過來說,對於大部分“普通歌手”而言,再能唱出力量的同時,能不能做到周深“樂器化”的細膩與規整,是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要提一嘴的是,周深在這首歌里的律動表現有非常大的進步。
相比於前幾場在長線條的慢歌里容易把律動越唱越散,這一場周深的節奏隨着肢體輔助把握地十分準確、堅定。
唯一遺憾是B段中密集的唱句部分氣口的位置和短氣口的運作效率都還有待更優化,說白了唱得“有點喘”,這與前篇提到過的減少發力的“頓挫感”其實是一回事。
| 黃霄雲-《連名帶姓》
最直觀的感受是比前幾場好太多了。
至少在選擇的演唱模式上參考了原唱,用了相對更平緩的口吻與更溫和的起伏來演繹這首情緒深沉的歌。
在昨晚之前,看到歌單後老師和同事們都一致預估黃同學很難把這首歌唱好——
出於她在前幾場演唱中所表現出的稚嫩和莽撞。
《連名帶姓》這首歌在我心目中可以入選過去10年間情歌的Top 10,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有着別緻而深沉的纏綿意味。
首先這首歌不能唱得太痛苦。
因為主人公和自己傾訴對象在感情經歷中的分合已經糾纏了十餘年,所有的熱烈與悲情早已隨着時間化為了哀怨的“不甘心”。
如果撕心裂肺痛不欲生,那是分手十天,不是分手十年。
按照黃同學之前的演唱邏輯,很有可能她會往大開大合了唱。
但是最終呈現證明了她的悟性與可塑性。從啟齒的剎那每個字都吐得不慌不忙,輕巧單有聲,哀傷卻從容。
一直到最後雖然有一些拔起的苗頭,但很快就收斂了回去,也終於沒再亮出證明自己“聲音好”的海豚音。
適可而止,方能回味悠長。
說幾點不足之處,幫小妮子更上一層樓:
1.咬字位置含在了口腔中間,導致音節有些含糊,語感上不夠親切入耳。
這方面要充分學習原唱阿妹前輩,體會一下彷彿在耳邊唇齒輕啟切切而語的強烈敘事感。
2.聲音位置相比前幾場略淺了些,可能是為了追求口吻上的淡然導致提着氣唱,其實大可不必,深邃的音色反而更抒情。
黃霄雲在國內女歌手中聲音的寬度與深度都是非常少見的,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
3.不太會“演”。這也是她另一個稚嫩的地方。
連續兩場她都設計了從坐着到站起來的表演過程,如果上一場坐着是為了秀一把琴藝配合創作才女的形象,這一場從坐着開始就毫無道理了。
一來從形體上說
坐着比站着在鏡頭裡要吃虧,肢體的表現力折損一大半,除非坐得特別好看。
二來從舞台表演上說
“坐”代表的意象可以是“疲憊”、“消沉”,也可以是“悠閑”、“懶散”等等,無論哪一種都與歌曲不搭。
而如果是為了表現“夜深人靜,少女獨坐呢喃”的美麗而哀傷畫面,則至少需要燈光和布景的配合,與現在錄音棚的氛圍是格格不入的。
有一場老師印象很深刻的同台對決,在《夢想的聲音》里丁當和黃霄雲合唱了《一樣的月光》。
黃霄雲的聲音維度上是要優於前輩的,卻整場都被丁當的氣場壓制着,這裡她輸就輸在老將“會演”上。
期待她下一場更好的表現!
| 秦凡淇-《不透氣的房間》
又是一位新生代的創作歌手。
是不是在她的作品面貌中多少能看出和第二期時劉柏辛相似的影子?
如果你常聽歐美流行音樂,這種感覺就不會陌生。
比如電子感的配樂、輕快感的律動、特別的非演唱的聲音
(比如“嗯~”)尾音上揚的咬字習慣(把中文念出英文的感覺)等等。
這就是老師前文說的,讓我覺得很欣喜的屬於新生代歌手的“集體面貌”。
在文化碰撞與交融更劇烈的未來,這樣國際化的音樂語言將是00後們乃至10後們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之一,也必將在他們當中成為主流的歌曲形態。
到時候就要輪到他們來笑話我們“審美不行”了。
但需要潑一潑冷水的是,新生代的唱作人們在不斷進步的同時要牢記一點:
水平的高低是由最短的一塊板決定的。
大家一定聽過這句著名的“木桶原理”。
什麼意思呢?
假設一位創作人作詞不行,他的作品就會永遠停留在“思想膚淺”的評價里;
如果他的作曲不行,他的作品就會一直被扣上“旋律口水”的帽子;
如果他唱功不行,那麼他的作品就很難在風格、跨度乃至表達上有所突破。
就像老師在上篇提到過的,形態終究是外化的東西,是極容易被模仿的,因此我們更需要修鍊出過硬的核心。
比如對於秦凡淇的這首歌來說,許多人稱讚她的歌詞。
歌詞的確反應了無數青少年在成長過中所經歷的父母綁架式的婚姻、日常家庭不睦的傷害等等,在與父母不斷的衝撞、摩擦中痛苦不已,直到成年後才能與自己的童年和解。
所以許多人聽到這首歌都深受觸動。
但描寫一個大家共有的經歷並非難事,以親子綁架甚至家庭暴力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也不少。
如果想要成為經典流傳,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描寫和抒發,而要對這類成為社會現象的事情做社會層面的更深思考,並且用精鍊、準確又有美感的文字喻示出來。
何為婚姻?何為家庭?何為親子?為何不睦?為何不親?為何不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不能“置身之外”的角色究竟可以怎麼做等等。
此外在演唱上同樣如是。
從秦同學這首歌的演唱來看,演唱水準至多算模仿了一個比較“洋氣”的音色和酷酷的腔調,但無論是聲音結構、表現力還是情緒表達都遠沒有達到職業歌手應有的水準,說停留在大眾好手的水平也不為過。
新生代的出現讓人欣喜,而秦凡淇同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袁婭維(Tia)-《凄美地》
Tia的《凄美地》和後面MISIA的《深情包圍》是我認為本場從演唱上來說最好的兩首歌。
國內有很多女歌手能把歌唱得分外的細膩、纏綿,當然也有女歌手能唱得分外寬闊、磅礴,然後極少有女歌手能把律動唱得多變而精準。
Tia就是這極少數中的一個。
她的歌聲里有着非常自然的連音、搖擺、切分等等律動變化,繁複卻流暢,讓人猜不到她下一句會怎麼唱,而非等着“這裡要飆高音了!”
此外她的表演中常會出現令人驚艷的即興吟唱以及call and response(與樂隊即興呼應地演唱),與樂手配合緊密而融洽。
這是很有挑戰的演唱方式,是布魯斯音樂表演的靈魂之一。
以上這些都是她個人演唱能力上出類拔萃的地方。
所以我覺得Tia就應該唱這樣“怪怪的”、“小感覺”比較豐富的歌,這才是她的殺手鐧。
不要盲目地唱一些大作品(或者改編成大作品的小作品),反而揚短避長。
此外Tia在這首歌里不僅律動和風格抓人,聲音表現也可圈可點。
簡單說,我們前面的提到的“氣泡音”同樣貫穿了她演唱始終,不僅讓聲芯更飽滿、音色更金屬,還為她的聲音添加了幾分嫵媚,“小感覺”更強烈。
此外,前幾場一些比較大的作品中,Tia在高音部分會出現聲列被撐大的現象,進而聲音出現緊張、拉扯、堵塞的質感。
在這一場中她把發聲點維持得很穩定
“就這樣,別安慰”
一句中“慰”字的音節爬升堪稱標準示範,發聲位置穩定、喉下氣團膨脹,音節爬升而音色不改、力量不衰。
總之,很喜歡Tia這一場的表演。
包括服裝,和音樂很搭。
| 吉克雋逸-《Power to Forgive+Looking For Trouble》
前文提到過歌手要會“演”,“演唱演唱”,是唱歌也是表演。
演得好能加分,反之演不好會掉分。
黃霄雲同學屬於後者,而吉克雋逸就屬於前者,並且是前者中的佼佼者。
舉個小細節。
大家可以去看視頻,我就不貼圖了,視頻更直觀震撼——
吉克在從後台走出、燈光亮起的瞬間就是一個漂亮的抬眼,眼神精光四射如戰神降臨。而這肯定是經過設計的。
為什麼要一抬眼呢?大家可以對着鏡子試試:
首先眼睛直視鏡子,盡量讓眼睛有神,記住感覺。
然後閉上眼,心中默數“1、2、3”後猛地睜開眼看向鏡子,是不是瞬間覺得眼神更凌厲,更有殺氣?
這就是表演上的技巧,利用瞬間的動態與反差刺激感官。
大家去看演員們上演“眼神殺”的時候都會有這個一閉一睜的過程。
吉克把這種眼神運用的技巧貫穿了整個表演,配套的還有肢體動作如有節奏地扭頭、擺胯、與樂手互動等等。
所以僅憑她的舞台表演就已經十分吸引目光,很容易讓人忽略演唱上的瑕疵。
曾經我做過一個比賽的評委,對陣雙方是音樂學院的聲樂專業和戲劇學院的表演專業,比的內容居然是唱歌。
乍一看這不是欺負表演系的學生嗎?
然而比賽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表演系幾乎輪輪都贏,無可爭議地取得了比賽勝利。
是因為聲樂系的學生唱得不夠好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表演系的學生唱得不差,並且太會演了!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在為自己的表演加分。
(突然想起了第一季《我是歌手》決賽上鄧超幫唱羽泉結果完全搶了風頭)
那麼,吉克在唱上面有瑕疵嗎?
當然有。
雖然不算嚴重,但也不可忽視哦。
比如相比她的奇襲對象Tia,吉克的音色要單薄地多,尤其是第二首歌的副歌部分用氣假聲輕唱,可以認為是故意輕佻地處理,但完成質量實在不足,聲音幾乎失去了芯子和音色。
此外在演唱律動上也鈍化了不少,唱的有些遲重。
在她的演唱過程中我一直期待後段在力量上的逐層遞進,配合現場表演會有非常震撼的視聽效果,但可惜演唱上始終在扁平重複。
等啊等,一直等到最後終於一個長音爆發,只是完成地有點吃力,聲音效果並不好。
但整體來說,吉克奉上的依然是一場精彩的live表演,她的音色和表達也十分有個人特色,唱上的瑕疵可以通過訓練解決,不會是大問題。
踢館選手的氣勢洶洶讓這一期更加好看。
最後補充一句,關於她的顫音。
此前我一直覺得她的顫音振頻放在大部分歌曲里都挺違和的,不過聽習慣了倒也成為一種個人特色。
(插播吉克為歌者盟打call的小廣告一條)
| MISIA-《深情包圍》
MISIA是真牛啊!
連着三位歌手都讓我們看到了職業歌手的風采——
無論什麼風格都能唱,無論什麼舞台都能演,無論什麼狀態都能迅速調整。
這才是以歌唱表演為職業的歌手應有的樣子,而僅僅善於在錄音棚里打磨
(當然這是必不可少的)
或者在網絡直播間里表演。
而MISIA無疑又是其中更高段位的王者,無論是聲音的質量、情緒的投入還是舞蹈動作的自如都體現着深厚的現場表演積澱。
如果親臨現場看,這種感覺會更強烈。
如果MISIA後期在國內展開巡演,建議大家有條件都可以去聽一聽,相信如果感覺享受上還是經驗學習上都會收穫良多。
所以有時候大家會覺得“哎呀這個選手唱得挺好聽的,怎麼沒紅?
那個歌手只是高音差了一些,有機會應該會紅吧!”等等。
其實這是一種誤會。職業與非職業的歌手差距絕不是在“高音好一點”、“樂感差一點”這些可以很快通過訓練彌補的細節上。
真正的差距是體現在現場表現力的方方面面上。
職業歌手的表現力也不是來自某一個技術的訓練,而是一場一場演出經驗累積的變化。
首先在面對百十雙眼睛安靜注視,燈光暗下音樂響起時心裡能不起波瀾、從容投入,沒有足夠的演出經驗就一定做不到。
再來說說唱。
關於MISIA的唱前篇已經說過很多,再重複也是贅述,只能說不管什麼樣的風格,哪怕唱起HIP-HOP舞曲,她的聲音質量都能做到穩定如常。
只說一點吧。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她開場時F#6轉G#6的“海豚音”,標準的第三換聲點以上混聲,這是最明目張胆地“飆唱功”。
為什麼要強調同台很多女歌手的飆過的海豚音呢?一來當然是因為米老師飆得更高些,二來這段有兩個很可怕的地方:
1.這段越過第三換聲點的、我們老師內部稱為“混三”的“海豚音”依然是混聲的狀態,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可以和下行音區連接的、有質量有力量的聲音,而區別於一個孤立的輕飄的“哨音”。
說得直白點,MISIA可以一路從低音區唱到這個音,中間經歷三個以上換聲區間而聲音連貫。
絕大部分自詡擁有海豚音的女歌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2.這段“海豚音”是放在歌曲的開場,而不是收尾。
如果技術不過關,這一聲之後聲帶就直接充血宕機了,後面的演唱會十分艱難。
這是MISIA的可怕之處,技術純熟,狀態穩定,存“活兒”多樣。如果她是你的對手,你就會面對一個幾乎沒有破綻的對手。
唯一遺憾的是,我覺得這首歌,應該速率再快一些。
| 華晨宇-《我們》
花花是這個舞台上另一位很會“演”歌手,
曾經我有一篇文章專門探討了表演訓練中“方法派”、“體驗派”和“表現派”對應了歌手在演唱過程中選擇的三種模式:
唱自己、唱角色、唱歌詞。
大部分live型的歌手都是唱自己或者唱歌詞,而花花無疑是典型的“唱角色”——
他的演唱更像是一出短小的情景音樂劇。
這一場里依然如此,從預先的故事鋪墊,到進入鏡頭後畫面乾淨明亮,只有一個眼波流動的少年面孔站在鏡頭前,開始投入地對着鏡頭表達。
也許大家會說,這是花花自己的故事!
但是老師想告訴大家的是,歌手在舞台上的表現是“表演”出來的,無論是以一個角色的形象出現,還是以自己本身的面貌登場。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聽到的被深深打動的演唱都是經過仔細打磨設計的,比如什麼地方該輕,什麼地方該重,什麼地方該停頓,什麼地方延長等等等等,以讓歌曲更動人。
如果當真是私下“真情流露”的時候,你是不會顧及這些藝術加工,同樣也不會有那麼“好聽”。
但在舞台上,藝術加工是必要的。就像舞台要在一方天地里映射出萬千世界,所以必然會浮誇而緊湊。同樣歌手要在一支短歌里濃縮世人心聲,所以必然也會調動每一音節去表達。
和吉克一樣,我也很喜歡花花的眼神戲。
尤其是尾段向側邊的一瞥,不甘有之,委屈有之,忍淚有之,我見猶憐。
最後,還是一樣的話題,唱上面有沒有瑕疵呢?
肯定還是有的,並且挺嚴重。
首先說好的地方吧。
花花的音色和唱腔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表現力強,辨識度高。
同時他的聲音里有一種鋒芒畢露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不同於大號男歌手剛毅的力量,而是一種充滿少年的心氣與憂鬱的力量,乾淨、直白、銳意。
再說說問題。
簡單說就是唱得太“用力”了,我們會聽到很多在聲樂訓練中老師強調要規避的問題,比如喉結用力、聲道堵塞,伴隨而來音色的緊張,泛音的缺少等等。
老師想說的是花花最近的演唱狀態越來越“吃本錢”,聲音模式對聲門的衝擊直接而猛力,而明顯他的聲音狀態也比前兩年有所下滑。
畢竟三十啦!
有許多年輕時候驚艷的歌手到了30歲之後聲音狀態快速衰退,以至連正常發聲都困難,就是因為職業生涯里對嗓音硬件的折損消耗過度。
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問題啊,藝術生命才會長久。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評論上方)的“了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