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最富有意境的外國電影名字翻譯,《這個殺手不太冷》絕對可以佔據一席之地。
這部上映於1994年的電影,英文名非常簡單,就是片中男主人公讓雷諾飾演的職業殺手的名字Leon。這是個在英語世界很常見的男用名字,一般用在強壯而又溫和的男人身上。
電影名直譯過來就是“里昂”或者“殺手裡昂”。美國上映時還有另外個名字Leon:The Professional,直譯就是“里昂:專業人士”
電影講述了殺手裡昂與鄰家小女孩瑪蒂爾達相識、相處,在與徇私枉法的警察抗爭中,在槍與血的洗禮中,相依、相靠的故事。
里昂看似外表冷酷,實則內心溫暖,瑪蒂爾達雖然叛逆不羈,實則善良單純。里昂與瑪蒂爾達也成為銀幕的經典CP。
用《這個殺手不太冷》做電影名,的確精妙而切題。
關於這個中文譯名的來歷,有人做了如下的考證和猜測:
電影於1997年被香港引進。香港在電影譯名上向來比較講究,很少用直譯。電影上映的1994年,張學友發布了一張大碟《這個冬天不太冷》,專輯中很多歌曲在香港流行。
“這個殺手不太冷”或許受此啟發,既能契合電影劇情,又能蹭上當時熱點,一舉兩得。
本片在導演呂克貝松的所有作品中,是評價最高的一部。豆瓣高達9.4分。也是呂克貝松的電影生涯承前啟後的作品。
在那之前,這位法國導演文藝氣質十足,又在謀求文藝與商業間的平衡。1988年的《碧海藍天》和1990年的《女囚尼基塔》恰好分別代表了文藝與商業的探索。
《這個殺手不太冷》全英語對白,既保留文藝內核又有商業類型套路,標誌着呂克貝松向更廣闊的好萊塢和國際舞台靠攏。之後1997的《第五元素》則成為他執導的首部好萊塢商業大片。
呂克貝松是全能型導演,他的作品涵蓋了科幻、動作、犯罪、喜劇、傳記、動畫、紀錄片等幾乎所有類型。
《這個殺手不太冷》作為他的巔峰之作,則是愛情、犯罪、動作類型的結合體。不過,在我眼中,本片還蘊藏着東方式特有的武俠與江湖意味。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呂克貝松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就利用身份反差、獨有視角創造了超脫於現實的江湖世界。
大叔與蘿莉的情與義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以人物取勝的電影,它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正是里昂和瑪蒂爾達——大叔與蘿莉的角色CP。
這樣的CP因為特有的反差感、少見性而具有了獨特的人物魅力,而且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不可否認,男人的本性總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片中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年僅12歲的女孩瑪蒂爾達,有着童話一樣嬌好甜美的臉龐、清澈卻直指人心的眼睛,嬌翠欲滴楚楚可人。
她又有着並不幸福的身世家庭,後來還經歷家破人亡的慘劇。她叛逆卻單純,看似成熟實則天真。
這樣的小女孩,怎能不讓男人心生憐愛?
而在女性眼中,里昂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鐵漢柔情”。里昂有着神秘的職業,獨來獨往少言寡語,外表冷酷內心卻孤獨溫暖。他不沾煙酒,只喝牛奶,會熨衣服,愛養花草,一個人看電影,還會像孩子一樣新奇快樂。他身體強壯,殺人於無形,對女孩卻重情重義,關懷備至。他傳授女孩技藝,幫助女孩成長,給與女孩最需要的安全感,關鍵時刻捨命相救。
這樣的男人,怎能不讓女人愛意萌動?
兩個人分別站在強大與柔弱的兩端,彼此依靠,互相取暖,在對方身上尋找慰藉與救贖,彌補殘缺不堪的內心。
蘿莉對大叔說出“I Love You”時未必懂得愛的深意,大叔卻因為年齡和身份差異不能應允。蘿莉想要復仇也成為殺手,大叔卻一度在夜裡用槍指着蘿莉終難下手。蘿莉為大叔買牛奶做遊戲,大叔摟着蘿莉終於能在床上睡上安穩的一夜。
直到最後生死時刻,大叔捧着蘿莉的臉,說出了那句“I Love You”。
里昂和瑪蒂爾達這對蘿莉與大叔之間似是而非的禁忌之戀,你可以說是愛情,但也超脫愛情。里昂更像瑪蒂爾達的父親,又超越父愛。瑪蒂爾達對里昂的愛,如甘泉般清澈如陽光般溫暖。
里昂和瑪蒂爾達這樣的人與關係,並不在現實中常見。他們更像江湖中萍水相逢的人,命運卻彼此交織,相依為命,又生離死別。
他們倆讓人聯想起武俠世界中的情侶,就像機靈的黃蓉愛上木訥的郭靖,叛逆的任盈盈愛上瀟洒的令狐沖。而小龍女與楊過更是不畏世俗,姑侄與師徒的身份也無法阻止。
里昂和瑪蒂爾達也屬於江湖,遠離塵世,充滿悲情卻也動人心魄。
殺手與警察的正與邪
在江湖的世界中,除了兒女情長,總離不開俠客與官府的較量,背後是民間的疾苦與不堪的命運。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殺手與警察的對立徹底打破了傳統,正義與邪惡的天平也完全掉轉了方向。
職業殺手裡昂,就是俠。殺人不過是他的職業,他的生活卻簡單至極,無欲無求。他更像是個手藝人,為生計奔波,早出晚歸,按件計酬。他還有個遊走於黑白兩道的師傅兼老闆托尼,如教父一般掌控着他的一切資源。
里昂獨來獨往,少言寡語。他總是穿着露出腳踝的長褲,長長的風衣下藏着他幹活的傢伙什兒。他大步流星地穿過大街小巷,像風一樣掠過城市角落。他幹活時戴上瓜皮小帽和圓形墨鏡,手到擒來,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兩個字:專業。
他有着自己的職業操守和工作原則,那就是絕不傷害婦孺。正是他的“俠骨柔情”帶來了與瑪蒂爾達的美好時光,也讓他最終走向悲劇的命運。
而警察一邊則是徇私枉法,知法犯法,代表着純粹的惡。加里·奧德曼飾演的警察頭目,是片中最大的反派。這個反派沒有一絲良善,甚至有些過於臉譜化,但在加里·奧德曼的詮釋下邪性十足,獨具魅力。
警察局在影片中,不是正義地點的象徵,而成了需要英雄救美而獨闖的龍潭魔窟。
這還是一個有關江湖復仇的故事。
瑪蒂爾達的全家被壞警察滅門,她發誓要為死去的弟弟復仇。她投靠里昂,拿起手槍,向里昂拜師學藝,也要成為一名殺手。
里昂一開始並不接受,卻被瑪蒂爾達的純真融化了心靈,接受了她這個關門弟子,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幹活。
里昂自己的命運也因復仇而起。年輕時在意大利,他的女友父親反對女兒和他在一起,竟將女兒槍殺。有權有勢的女友父親很快被放出來,理由是女兒的死不過是個意外。
幾天後,里昂用來福槍也讓他老丈人死於意外。里昂由此偷渡到紐約,最終成為了為老托尼工作的殺手。
里昂與警察最後的高潮大戰,以一敵百,蕩氣迴腸,卻也慘烈異常。警察出動所有警力,有如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封鎖街道,槍炮齊鳴。警察的死,罕見地會讓觀眾拍手稱快。
里昂救了瑪蒂爾達,用自己的性命替她報了仇。
江湖的血雨腥風,恩怨情仇,都在那一聲劇烈的爆炸後歸於沉寂。
瑪蒂爾達失去了里昂,她的師傅與愛人。可里昂將財產留給她的遺願並沒能達成。瑪蒂爾達的命運依然要如浮萍般在江湖險惡中四處飄零。
邊緣者與孤獨者的悲情宿命
江湖中人士總是遊走於世俗與道德的邊緣,這多少緣於他們的出身與命運。
里昂與瑪蒂爾達都是社會的邊緣人物,這個世界並沒有給他們太大的容身之所。
里昂年少殺人,孤身闖蕩異國他鄉。語言不通,無依無靠。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離群索居,冷酷無情的殺手。
殺手的職業也讓他根本無法融入社會,他需要隱姓埋名,為了安全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要搬家遷址。晚上更是養成了坐着睡覺的習慣,隨時應對突發的危險,永遠不能睡一個真正的好覺。
但他並沒能換來教父對他真正的接納。在老托尼的眼中,他只是個被自己圈養替自己賺錢的殺人工具,賺來的錢也攥在自己手裡。
所以,里昂連字都不識。他的心智除了在槍與血中磨練出的膽識與經驗,在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孩童時期。
他喜歡喝牛奶,對綠植呵護有加,在電影院里看《雨中曲》露出的天真微笑,用隔熱手套扮小豬,都是這顆孤獨靈魂保留着的童真。
可他對自己的命運又有着清醒的認識。他知道當他接納瑪蒂爾達之後意味着什麼,早早地在托尼面前留下遺願。
年僅12歲的瑪蒂爾達從小就體驗到了命運的不公與無情。同父異母,屢遭家暴,她年幼的心靈從未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慈愛,得到的卻是貧困吸毒家庭中的拳打腳踢和冰冷無助。
只有弟弟是她唯一愛的親人,卻也不幸死於壞警察的槍口之下。她並未對父母和姐姐的死感到悲傷,卻只想為弟弟復仇。
里昂和瑪蒂爾達,其實是同類人。他們都孤獨無助,缺愛缺錢,缺乏安全感和認同感。甚至在年齡上,里昂也跟瑪蒂爾達一樣是個孩子。
他們能走到一起,是命運使然,更是彼此身份認同的必然。
瑪蒂爾達問過里昂: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只是小時候是這樣?
里昂回答:總是如此。
電影前後出現過兩道門。
前一道門,是目睹全家被殺的瑪蒂爾達,強忍恐懼與悲痛走到里昂門前。里昂猶豫之後還是打開了門。此時一道光照到女孩臉上,溫暖撲面而來。兩人的命運也就此交織在一起。
後一道門,是喬裝成警察傷痕纍纍的里昂,即將走出大樓敞開的門。門外面陽光普照,一片光明,一旦走出去里昂和瑪蒂爾達就能獲得新生,迎來光明的未來。
可他還是在大門前倒下,離光明咫尺,卻只能在黑暗中粉身碎骨。
江湖的味道總是充滿悲情。兩個只有在工作時撬開別人的門時有短暫的歡愉,被世界接納的大門卻永遠都無法打開。
世界很冰冷,殺手大叔和孤兒蘿莉只能在彼此依靠中相互取暖。殺手不太冷,是因為蘿莉給了他難得的溫暖。
里昂呵護有加走到哪都要帶着的綠植,是一種萬年青。這種植物喜歡陰暗,卻需要恆溫環境和溫水澆灌。這盆萬年青既是里昂的化身,也象徵著里昂呵護的瑪蒂爾達。
影片結尾,瑪蒂爾達把它栽到了院子的草地中。陽光之下,這顆敏感的植物不知能否捱過寒冷的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