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諜戰影視落後“一帶一路”實踐十二年:困境與反思

2025年05月18日14:52:08 娛樂 1956

剛剛完成首播的《絕密較量》作為國家安全部國安影視中心聯合攝製的作品,由真實案例改編、科技元素融合,也呈現人性化角色塑造。然而,劇集前期以真實案例改編為宣傳噱頭恰恰反映出創作者思維的狹隘——一部具有國際辨識度的國安題材作品實際上不一定要由真實案例改編,需要的是情報專業元素與國際受眾接受度的巧妙融合。

國安諜戰影視落後“一帶一路”實踐十二年:困境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美國諜戰劇《反恐24小時》海報

不僅《絕密較量》,過去十多年來,同類國安題材電視劇作品中普遍存在問題。例如,如《特工任務》因情節漏洞頻出、邏輯混亂被觀眾詬病,暴露齣劇本審核環節的專業性不足。國安影視中心作為內容把關者,未能有效區分高質量劇本與低質創作,導致部分作品脫離現實邏輯,甚至出現技術細節荒誕,削弱了國安題材的嚴肅性與可信度。這種審核標準的參差不齊,不僅影響行業聲譽,更可能引發公眾對審核機制是否存在權力尋租的質疑。

國際視野匱乏與敘事格局局限

“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十餘年,國家安全部多次強調其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但國安題材影視作品仍局限於國內反間諜敘事,未能拓展國際化的敘事視野。例如,《絕密較量》雖以核安全為切入點,展現了現代科技戰與都市諜影,但其主線仍聚焦於敵對勢力在國內的滲透與防禦,劇中涉及的外國城市名稱顯得莫名其妙,缺乏跨國行動或國際合作的深度刻畫。反觀《宿敵》等作品,雖涉及跨國追諜,但整體仍以本土化表達為主,未能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安全合作、文化衝突等議題納入創作框架,導致作品國際辨識度不足。國安題材影視作品與美國作品《諜影重重》《007》《國土安全》《反恐24小時》等全球性IP相比仍然天壤之別。而國家安全機關不但是反間諜主管部門,也是重要情報機構,國安題材影視作品從未觸及對外情報題材,而事實上,即便國安題材影視作品反映對外情報活動,其他國家也不會認為有什麼不正常,反而是國內創作者和審核機構井底之蛙。

國安諜戰影視落後“一帶一路”實踐十二年:困境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美國經典諜戰劇《美國諜夢》海報

類型創新與國際化表達的失衡

當前國安劇的突破多集中於技術升級與類型融合,如《絕密較量》通過“科技諜戰”新範式,將大數據追蹤、生物識別等現代手段融入劇情,實現了本土化創新。然而,此類創新仍局限於國內語境,未能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國際敘事的話語權。例如,劇中反派多被塑造為單一化的境外勢力代理人,缺乏對複雜國際政治經濟背景的挖掘,角色動機流於表面。相比之下,美劇《美國諜夢》通過家庭倫理與冷戰歷史的交織,展現了間諜工作的多維人性,而國產反諜劇《對手》在模仿此類作品時,往往陷入情節抄襲或文化嫁接的窠臼,暴露原創能力的薄弱。

破局路徑:從本土深耕到全球敘事

要實現國安題材影視作品的國際化突破,可從三方面着手:其一,強化專業團隊建設,吸納國際安全領域專家參與劇本創作與審核,確保技術細節與戰略邏輯的真實性;其二,拓展敘事場景,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安全合作、跨國企業項目機密保衛戰等納入題材範圍,例如,可參考《宿敵》中橫跨十九年的追諜敘事,構建更具時空縱深的國際案件;其三,探索文化共情點,通過人性化角色塑造(如《絕密較量》中楊光與趙亞薴的複雜情感)與普世價值觀表達,打破文化壁壘,打造兼具中國特色與全球視野的諜戰IP。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國安題材影視作品從“國內防線”到“國際盾牌”的轉型升級。

國安諜戰影視落後“一帶一路”實踐十二年:困境與反思 - 天天要聞

曾因漏洞百出而備受詬病的《特工任務》海報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雷導演”拍攝演繹郭德綱相聲火了:郭老別告我 - 天天要聞

“雷導演”拍攝演繹郭德綱相聲火了:郭老別告我

拍攝演繹郭德綱相聲,賬號“雷導演”單條點贊量三四萬,高的10多萬。北京市高朋(南京)律師事務所魏增律師分析,這種做法涉嫌口述作品著作權侵權、錄音錄像製品鄰接權侵權、肖像權侵權,並涉嫌不正當競爭。郭德綱或德雲社有權選擇是否就這些侵權行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其他維權程序。目前,有不少賬號通過視頻演繹郭德綱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