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胡玫導演上外交流會暨《影視國際傳播》公開課”舉行。國家一級導演胡玫與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位靈芝、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課程主講教師高凱等嘉賓齊聚一堂,圍繞《紅樓夢》的影視改編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等話題展開深度對話。該活動以跨界課堂形式生動呈現《影視國際傳播》課程“打破院牆、融貫古今、鏈接全球”的創新實踐。
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上海外國語大學《影視國際傳播》課程以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為起點,深入研究各國電影產業及其獨特的文化表達。該校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樊娟教授介紹,課程主講教師高凱會定期邀請資深電影從業者走進課堂,將一線創作經驗與學術理論相結合,幫助學生直觀把握行業趨勢”,並特別肯定該課程對於培養“國際化、厚基礎、實踐型的國際傳播人才”的重要意義——自開設以來,課程曾邀請方勵、秦雯和鄭大聖等資深從業者入校,將他們在影視創作中的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案例,實現課堂講授與行業前沿的有機銜接。
胡玫導演以個人創作歷程為脈絡,揭示其影視國際傳播理念的形成邏輯。她回憶過去在寒風中目睹觀眾“隔着玻璃門看英文參考片”的場景,直言這一經歷成為其報考北電的初心:“當我看到6個孩子扒在玻璃上看外國人的電影,我覺得不可思議——從此我也立志未來讓外國人排隊看中國電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讓胡玫導演始終堅守“用視覺語言進行國際傳播”的理念,並在《孔子》《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等電影創作中踐行這一理念。
胡玫表示,自己在創作《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時儘力考慮了海外觀眾的理解能力,所以“必須抓主幹”。“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一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產生共鳴。”除此之外,胡玫為呈現“大觀園的精雅生活”,要求演員團隊以“浸潤式體驗”還原古典氣質。影片通過西藏雪山與桃花林的詩意鏡頭,賦予黛玉葬花“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以視覺化表達,希望突破傳統敘事的局限。
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位靈芝指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構建“青埂峰—大觀園—青埂峰”三層夢境結構,而胡玫導演在電影中的環形敘事,恰恰是對紅學內核的現代轉譯。
上海外國語大學唐均教授從翻譯視角切入,指出《紅樓夢》國際傳播的核心困境在於“詩意語言的不可譯性”。而胡玫通過視覺重構,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非語言傳播方案。“就像博爾赫斯從《紅樓夢》夢境獲得《小徑分叉的花園》靈感,視覺符號的跨文化穿透力遠超文字。”對影片中存在的改編爭議,胡玫坦言:“經典可以被挑戰,但爭議與批評也都屬正常”。
面對高凱老師所提出的“ai衝擊影視創作”的時代命題,胡玫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殷切期望:“未來的影視傳播人才需將電影這一視覺藝術和語言工具相結合,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她以印度電影為例指出,儘管其年產量超千部,但使用英語的影片不足10%,因此國際傳播需依賴“多語種+影視”複合人才,才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課程主講教師高凱指出,在技術重構影視傳播生態的當下,上外《影視國際傳播》課程始終堅守“文化傳承為根、國際傳播為翼、教育創新為魂”的理念,致力構建 “理論教學 — 創作實踐 — 國際傳播”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培養體系;更着眼產業前沿,着力打造“學界深度賦能、業界全程介入”的育人模式。這種突破學科邊界的教育探索,既為學生搭建“用影像詮釋中國故事”專業通道,更以 “以影載道、以文化人”的價值堅守,在數字浪潮中錨定影視教育的人文坐標 —— 培育既精通多語種傳播規律、深諳影視藝術創作肌理,又具備強烈文化自覺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