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一紙枕書
編輯|酒醬紫
五一檔最讓人驚喜的一部電影,無疑是《水餃皇后》。
喜劇演員馬麗一改之前搞笑的一面,在劇中扮演臧健和這個極具勵志感的女性角色,她的故事也感動了不少觀眾。
我想大部分淚點正常的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都忍不住落淚,因為好久沒有看過如此有感染力的一部影片了。
而更戳心的一點是,這樣的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
臧健和也不是虛構的人物,不是理想中的角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當然,能把原型故事改編得深入人心,導演自然有兩把刷子。
下面咱們就一起好好品一品這部電影,看一看它是如何找回國產片榮光的?
01 底層敘事邏輯,展現小人物頑強生命力
電影能讓觀眾共情的原因,其實源自於它的底層敘事邏輯。
女主臧健和一開始也如大部分底層女性一樣,將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
哪怕是知道對方出軌,也試圖勸說他留下來跟自己好好過日子。
那麼她真正覺醒的契機是什麼?
電影里有一個細節,臧健和的丈夫認為她是想要利用自己留在香港,徹底擊碎了她的尊嚴。
事實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願意被人看低自己。
而正是因為“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態,臧健和毅然決然地跟丈夫分開,選擇獨自帶着孩子在香港生活。
劇情不需要高喊女性獨立的口號,只要符合人物邏輯,女主的行為動機就可以激發出觀眾的共鳴感。
而後的故事中,臧健和走得每一步也並非帶有什麼主角光環。
她的護士證在當地不作數,只好先以洗盤子為生,卻還是難以負擔孩子與自己的生活費用,只能再去兼職打針、洗電車,將一天的時間排得滿滿的。
任何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都很難堅持,所以劇情也不避諱地拍出了臧健和想要輕生的一幕。
好在轉機也隨之而來,在糖水伯、紅姐與一眾底層小人物的幫助下,女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在碼頭賣水餃,從小攤販做起。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在觸底後才能反彈。
而只有心懷韌勁兒,努力扛過苦難階段的人,才會迎來新生。
02 臧健和的傳奇,商業奇蹟的源代碼
電影改編自臧健和的真實事件,還原到劇情里的很多橋段都有跡可循。
比如女主剛開始賣水餃的時候,有顧客反映餃子皮太厚了,不夠講究。
於是她就熬了三天三夜去研究如何讓皮更薄更適合當地人的口味。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裡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事實上,現實中的臧健和就是憑藉著這樣認真的勁頭,將自己的餃子進行改良。
事後她還專門找到那個顧客,請對方品嘗,並且得到了高度的認可與稱讚。
仔細想想,臧健和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大女主爽文式的逆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她的成功是日日夜夜的奮鬥,也源自於面對殘酷命運,絕對不服輸的精神。
原來商業傳奇的源代碼,不過是一個女性為了家庭和孩子,將苦難和艱辛都揉碎了包進名為生活的餃子皮當中。
不僅如此,劇情後期已經事業有成的臧健和,也從來沒有拋下自己的善良本心。
她在街頭偶遇了曾經幫助自己的糖水伯,並且願意為對方養老送終。
現實中的臧健和也是如此,她將老人接到工廠,管吃管住,不求回報。
後來老人始終堅持去工廠“上班”,還被工友們稱呼為“廠長老爸”。
而且臧健和也將這份溫情一直延續下去,據說她總會給窮苦工人的餃子里多包兩顆蝦仁。
商業可以很宏大,但味道必須很人間。
原來這才是灣仔碼頭維持了幾十年老字號的秘訣。
03 港人精神:迎着時代浪潮前進
其實在《水餃皇后》中,我們除了看到臧健和的傳奇故事,也透過她的經歷感受到了一代人的精神內核。
在70、80年代的香港,來自各地的普通人都想要謀一條生路。
大環境背景下,縱然有許多競爭與無奈,但更讓人看到了獨屬於那個年代的蓬勃生機。
每一個在底層打拚的小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他們在苦難中攜手並進,互幫互助,譜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樂章。
粵語中有句俗語叫作——“食得鹹魚抵得渴”。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吃鹹魚,那就必須要忍得住口渴。
人生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切都早已在暗中標好的價格,唯有奮鬥和團結才是改變命運的有效方法。
而這一理念,其實在很多以香港為背景的影視劇中有所體現。
比如《歲月神偷》,以底層家庭的一生,體現出60年代香港社會的風雲變化。
一步難,一步佳。
難一步,佳一步。
難又一步,佳又一步。
△圖片截取自電影《歲月神偷》
大時代有現實性,可小人物頑強不屈,只要往前走,總有好的一天。
除此之外,最經典的故事當屬《獅子山下》,其表達的“獅子山精神”,核心思想就是“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
你看,在這些關鍵詞中,我們都可以能看到臧健和的影子。
她代表的其實是老一輩人最美好的品質,而這份品質,也值得更多人去傳承。
04 結語
《水餃皇后》最難得的一點,不在於她對臧健和的故事是否做到了百分百還原,而在於它能否拍出人物背後的精神表達。
在看完電影過後,我想觀眾們心中的疑慮都打消了。
而這部影片也將成為所有真人真事改編類型電影的標杆,只有像劉偉強這樣,看似拍人,實際是拍時代、拍命運、拍觀念,才叫作拍電影。
這些年有不少影片都試圖利用真人真事的劇情博眼球,可創作者難以抓住精髓,也還是拍得不夠對味兒。
就像是一盤餃子,餃子皮是容納一切的根基,可餃子餡才是滋味的保證。
與此同時,港劇、港片或許也應該返璞歸真,找回前輩們的獅子山精神,繼續在創作道路上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終有一天可以找回往日的榮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