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宋浩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5月7日,紀念中國電影120周年的“昨夜星光——新中國電影海報展(1949-1989)”在奧萊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浙江省古典文獻研究會主辦、奧萊美術館承辦。

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上映,京劇藝術家、“小叫天”譚鑫培主演。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紛紛湧現,主導了一個個時代的社會潮流。

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中國攝製的藝術影片1109部。1979年之後,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井噴時期,繽紛多彩,溢彩流光。
電影海報肩負着電影推銷、美術創作的雙重特性,不斷向前發展,形成了多樣風格。白描、水粉、油畫、國畫、木刻、漫畫、攝影,等等藝術形式,都納入電影海報之中,展現着電影的無窮魅力。
展覽分四個單元:“崢嶸歲月——革命戰爭題材影片”“火紅年代——社會主義建設題材影片”“繽紛舞台——戲劇歌舞影片”“絢麗多彩——新時期文藝影片”,共展出稀見電影海報近240張。
走過展廳,從1955年的《怒海輕騎》、1960年的《林海雪原》到1988年的《紅高粱》,40年間的眾多電影海報,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

第一單元“崢嶸歲月——革命戰爭題材影片”共71種,展現的是革命戰爭題材作品。
建國初期(1949-1966)包括《白毛女》(1950)、《渡江偵察記》(1954)、《上甘嶺》(1956)《林海雪原》(1960)、《紅色娘子軍》(1961)《小兵張嘎》(1963)《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英雄兒女》(1964)等。
其中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於1962年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的《英雄兒女》,留下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名場面和“烽煙滾滾唱英雄”的歌聲(插曲《英雄讚歌》),成為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回憶。





上世紀70年代中,《閃閃的紅星》(1974)留下了潘冬子這個經典人物,以及至今傳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電影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
第二單元“火紅年代——社會主義建設題材影片”共122種,展現的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改變中國一窮二白面貌的作品。
建國初期(1949-1966)作品中,包括《龍鬚溝》(1952)、《三年早知道》(1958)、《鴻雁》(1960)、《冰山上的來客》(1963)、《小二黑結婚》(1964)《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雷鋒》(1964)等。

上世紀70年代包括《艷陽天》(1973)、《小螺號》(1975)、《海霞》(1975)等《南海風雲》(1976)。
在《海霞》中,演員蔡明銀幕首秀,海報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了故事梗概。畫面中可以看到蔡明稚嫩的臉龐。在《南海風雲》中,23歲的唐國強銀幕首秀,飾演了保衛祖國海防的海軍戰士。
第三單元“絢麗舞台——戲劇歌舞影片”展示的是戲曲戲劇電影海報,共58種。
建國初期(1949-1966)的有《李時珍》(1956)、《祝福》(1956)、《林家鋪子》(1959)、《劉三姐》(1960)、《煤店新工人》(1965歌劇)。上世紀70年代的有《智取威虎山》(1970,京劇)、《白毛女》(1970,舞劇)、《沙家浜》(1971,京劇)等。

第四單元“繽紛時代——新時期文藝影片”展示改革開放之後反映新時期的影片,共44種。
上世紀70年代的有《李四光》(1979)《保密局的槍聲》(1979)《小花》(1979)等。其中唐國強、陳冲、劉曉慶等主演的《小花》,主題曲《絨花》由李谷一演唱,也成為電影配樂中的經典。
上世紀80年代的海報,則有《廬山戀》(1980)、《阿Q正傳》(1981)、《牧馬人》(1982)、《茶館》(1982)、《雷雨》(1984)、《高山下的花環》(1984)、《老井》(1986)、《末代皇帝》(1987)、《芙蓉鎮》(1987)、《紅高粱》(1988)、《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無一不是經典,不需要說了。

正如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翁連溪所說,“當我們凝視這些海報,彷彿打開了時光的寶盒。畫面中革命者堅毅的目光、建設者揮灑的汗水、藝術家靈動的舞姿、改革者奮進的身影,共同勾勒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畫卷。”
此次展覽持續到10月10日,展廳中還設有懷舊電影院供觀眾“沉浸式”觀影,同時展示早期電影畫報雜誌、膠片盒及膠片。
每一張海報的藝術設計風格如何?每個時代海報的特色如何?還是大家自己走進展廳看,同時開啟一段穿越時光的旅程吧……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