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無數人的眼前會浮現那個身穿白襯衫、眉眼含笑的陽光少年。
這位“十八歲的小哥哥”就是廖有梁,他曾是新中國熒幕上最早的青春偶像。他的人生,前半生驚艷了時代,後半生卻活成了最悲情的電影情節。
一
1937年,廖有梁出生於天津。13歲的他軟磨硬泡地成為0930部隊基層文工團的一名文藝兵。第二年,他就走上了朝鮮戰場。那時他的身高還沒有三八步槍高。坑道中他穿着卷邊軍裝打着快板,稚嫩的嗓音混着炮火轟鳴,讓前線官兵濕了眼眶。
1953年戰爭結束後,原來的文工團解散了,廖有梁被分配到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從文藝兵轉型為話劇新星。
二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1957年,當時八一廠籌備《柳堡的故事》,導演王蘋為找"最純的兵哥哥"跑遍全軍,直到在南京軍區看到了廖有梁。
當時這個20歲的士兵穿着褪色軍裝,倚在柳樹下哼着小調,陽光透過樹葉在他臉上跳躍。這個畫面讓前來選角的王蘋導演瞬間失神——她要找的"李進",就該是這樣從戰火中走來的純真少年。
那時的中國銀幕正被工農兵形象佔據,廖有梁飾演的李進白襯衣整潔、笑容清澈,成為新中國銀幕上最陽光的軍人形象。
拍攝現場出了名的"三怕":怕廖有梁笑場,怕他曬不黑,怕他太好看。為貼近農民戰士形象,化妝師給他臉上抹鍋灰,但也掩蓋不住他俊朗的臉龐。
拍攝間隙,這個經歷過朝鮮戰場的"老兵"會教女主角陶玉玲包紮傷口,教劇組人員辨別炮火方位,18歲少年的天真與戰士的沉穩在他身上完美體現。
影片上映後爆紅。李進在風車前羞澀地看向二妹子,這個突破革命愛情禁忌的鏡頭,竟成為新中國影史最動人的經典畫面。
這部新中國首部軍旅愛情片,廖有梁用不加修飾的素顏,沒有華麗的造型,沒有刻意的煽情,他用一身軍裝、一抹微笑,演活了戰爭年代軍人情感的剋制與純真,也讓自己成了那個時代的“國民初戀”。
三
《柳堡的故事》的大火,廖有梁的人生也因此徹底改變。他從話劇團新人一躍成為頂流,與王心剛並稱“軍官與戰士”的代名詞。
1962年,廖有梁參演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故事講述了駐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連。這部話劇公演後反響熱烈。
1963年,話劇進京演出期間,周總理前後看了七次,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指示一定要把該劇搬上銀幕,還特別囑咐,電影一定要原班人馬。
1964年,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開拍,還是由王蘋執導。陶玉玲和廖有梁再次合作。在《柳堡的故事》中他們飾演情侶,到了這部電影變成“小姨子”和“姐夫”關係。為此二人總笑場。
比起七年前《柳堡的故事》里那個青澀副班長,廖有梁這次出演了一個沾染了資產階級習氣,比較自由散漫的上海新兵童阿男。
影片上映後,再次火爆。但童阿男卻成了最大的爭議。報紙上爭論了三個月,《解放日報》誇這是"反和平演變活教材",《文匯報》卻暗戳戳說"醜化解放軍形象"。廖有梁去部隊慰問,發現戰士們分兩派:北方兵朝他扔瓜子殼說,"丟當兵的臉",上海兵則偷偷塞給他大白兔奶糖。
特殊時期這部片子成了"大毒草",廖有梁也未能倖免。
四
廖有梁在拍攝《霓虹燈下的哨兵》時,正與武漢軍區舞蹈演員謝理玢陷入熱戀。這個長得神似中野良子的姑娘,是他舞台下的"二妹子"。1967年,二人結婚。
1972年寒冬,為與調入上海的謝理玢團聚,35歲的廖有梁含淚脫下軍裝。轉業到兒藝那天,他把軍功章鎖進鐵盒。
文革爆發後,他因"資產階級情調"被下放到上海郵電局當搬運工。曾經的銀幕巨星,每天扛着郵包在弄堂里穿梭,唯有抽屜里的電影票根還保留着往昔的溫度。
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文革後,他們的生活也回歸了正常。但80年代出國潮席捲文藝界,謝理玢帶著兒子廖海遠赴美國。她希望廖有梁能一起走,但他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拒絕了。
離婚那天,廖有梁抱著兒子的書包在雨里站了一夜:"爸爸等你回來。"
但他沒想到這個分別便是永別。此後,兒子再也沒有了消息,廖有梁沒有再婚,而是選擇了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五
1997年,上海市政府分給廖有梁一套新房。滿心歡喜的他將全部積蓄交給裝修隊,沒想到卻被捲款潛逃。當發現畢生積蓄被捲走時,這個經歷過戰火的男人竟蹲在毛坯房裡嚎啕大哭。
老戰友們湊錢幫他完成裝修那天,廖有梁已是肝癌晚期。但他執意要親自打掃兒童房,儘管疼得直不起腰,但他仍堅持跪着擦拭木地板。沒人忍心告訴他,那個曾騎在他肩頭看升旗的男孩,此刻正在紐約準備綠卡面試。
1999年清明前夕,陷入昏迷的廖有梁突然清醒。他央求護士拿來軍裝,用最後的力氣扣好風紀扣,對着虛空中的鏡頭露出李進式的招牌笑容。
臨終前,廖有梁錄下最後一段話:"能夠活着,多好啊!"這句話穿透二十年光陰,讓無數觀眾淚如雨下。
2019年《柳堡的故事》4K修復版上映時,銀幕上的李進永遠停留在22歲,而現實中的"小哥哥"已離開整整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