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允許我以《北上》原著中的兩句話,作為開頭。
“水和時間自能開闢出新的河流。”
“胃從不說謊,它比你更清楚故鄉在哪兒,祖宗在哪兒。”
《北上》這個38集大結局,可以說完美將這兩句話的深意給演繹了出來,讓人唏噓慨嘆。
看完《北上》大結局,我也是感慨萬千,難掩激動。彷彿之前追劇所有的遺憾,都在大結局,被撫平了。
這部年代大劇,從一開始就備受期待,這是繼《人世間》《繁花》之後,又一部改編自茅獎獲獎作品的劇。
原著是一部講述運河兒女百年掙扎的史詩作品。
劇版則聚焦於千禧年運河邊的六位花街少年,講述兩代人在時代洪流里的浮沉。
相比原著過於深邃的主題,主創想打造的,更接近一部國產《請回答1988》。
但不吹不黑,這部劇給我帶來的感動,甚至比去年《繁花》大結局還要多。
該劇在央一黃金檔開播首日收視率峰值達3.5367%,刷新近兩年劇集首播日實時收視率紀錄。最終收視穩定破3。
豆瓣評分7.3,也算是對該劇的中肯評價。
看完《北上》大結局,再回望之前的劇情,更是別有一番感觸,上心頭。
1:關於大結局
《北上》最後一集,一起回到故鄉的華子和謝望和,終於走到了一起,經歷那麼多曲折後,兩人在養育他們的運河上結婚了。
婚禮地點,正是謝望和給父親買的大船上。
花街的老人新人們,除了去世的馬奶奶和思維,全來了,這真是最圓滿的大結局。
這一刻我眼中回憶閃現,彷彿看到了《北上》開篇,花街小院里,飯菜香氣在巷子里瀰漫,孩子們追逐嬉鬧,大人們在市井煙火間謀生的場景。
運河之水,不知不覺已經流淌了20多年,高山雪水,東流到海,運河之水,曲折婉轉。
浪潮起落間,一切都已大變,所有人都已經不是當年的自己了。
而《北上》也隨着兩場離開,引出最後大結局。
第一個:一場真走。
好容易在異鄉拼出一番天地的夏鳳華,終於在大結局真的離開。
因為腦瘤,她的身體一落千丈,命運無常在這刻具象化了。
更唏噓的,是重病的大華子,還要被意外去世的何天明的媳婦指責。
意外背後,是謝望和給騎手制定的高壓規則,不斷壓縮配送時間,最終騎手們被搞得精疲力盡,意外發生,謝望和從華子那裡挖去蜜蜂的何天明去世了。
正是為這家人忙前跑後,徹底打垮了華子的身體。
事情結束後,精疲力盡的華子在為站里的員工找好出路後,賣掉了一手做起來的快遞站,留下一句祝福,直接離開。
當謝望和聞訊趕到,華子已消失無蹤,而謝望和的命運,也面臨徹底轉折。
第二個:一場假走。
大華子是真走,謝望和原本是假走。
以謝望和為代表的快遞新勢力為了和競爭對手雲圖較勁,極大限度縮短了騎手的配送時間,最終以站長何天明意外身亡達到矛盾的頂點。
在謝望和的反覆奔走下,公司只願意賠三萬。
原因是蜜蜂到了上市最鍵期,資本不願讓快遞員的高額賠償,拖慢公司的上司步伐。
但何天明媳婦不會善罷甘休,除了痛斥華子,也將矛頭對準了謝望和。
即使謝望和答應承擔他們家買房的貸款,還有孩子的教育費,對方依然不依不饒。
正在這時,蜜蜂內鬼老宋和邱總出現,他聯合媒體,放大了整個輿論事件,也令謝望和成為矛頭所向。
原本正在慶祝終於在外賣界拼出一番天地的謝望和,在老對頭的嘲諷下,收拾東西走人。
但這一切,其實都是他和孟總的引蛇出洞。
臨走謝望和還給這個老對手挖了個坑,對方果然上當,謝望和一招請君入甕,帶着孟總將內鬼逮個正着,成功清除了內鬼。
孟總立刻向謝望和搖晃橄欖枝——內鬼清除,你也該歸隊了。
可經歷了這番波折的謝望和,卻選擇了請長假,重返家鄉。
而隨着男女主回歸花街,整部劇最後的三大懸念也一一揭開。
懸疑一:華子和謝望和如何在家鄉複合?
《北上》的主題,除了大運河之外,就是“回歸”二字。
隨着劇中運河申遺成功,花街六子也該到了回歸的時刻。
身心疲憊的大華子,在放棄經營快遞站後回到了花街。
而謝望和在經歷職場沉浮之後,也弄清了自己的內心,得知華子的病情後,毅然回歸花街。
此時運河申遺成功,花街正是改造重點,老鄰居們響應政府號召,將改建的房子留給思藝,集體搬進新房,繼續做一輩子的鄰居。
最終望和在花街與華子領證,再沒有什麼,能阻擋這對年輕人走在一起。
運河婚禮,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懸疑二: 思藝、邵星池、周海闊怎樣了?
馬思藝自上次從酒吧離開之後,消失許久。
消失的日子裡,她拿着老照片,為完成奶奶的遺願,來到了馬奶奶口中的意大利,找到了太爺爺馬福德的家族,原來小波羅就是她太爺爺的哥哥,也揭開了原著小說的關鍵情節。
原著小說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小波羅”的運河之旅。
他有個翻譯,叫謝平遙,是謝望和的先祖,挑夫兼廚子邵常來,是邵秉義、邵星池父子的先祖,保鏢孫過程,是孫宴臨的先祖。
當年小波羅為了尋找弟弟馬福德來到中國,因為遭遇搶劫,搏鬥中,小波羅重傷,最後死在了通州運河的一艘船上。
小說中的馬思藝,是馬福德和秦如意的孫女,劇集改掉了設定,但她依然是小波羅的後人。
而當馬思藝終於找到了家族後,也重回家鄉,正遇到正在養病的華子。
而選擇走上運河考古之路的陳睿也與歸來的思藝相逢於花街。
這對戀人,終於走到一起了。
而因為小卉心安理得傍大款心灰意冷的周海闊,
在與已經成為製片人的母親見面後,
覺得北京已沒什麼值得留戀,選擇回到了花街,開了一家書店,又遇到了新的愛人。
在北京最失意的邵星池回到故鄉後如魚得水,拜周宴臨為師,成了淮揚菜的傳承人。
至此,當年紛紛闖蕩北京的花街六子全部回歸,大家百感交集。
有人說,應該讓六人在異鄉闖出一番天地再風光歸來,現在太喪了。但不好意思,我卻獨愛這個結局。
不僅因為這個結局才更現實。
更重要的是,相比眾人眼中的爽劇式成功,當初的少年們與故鄉和命運和解,才是更開闊的結局。
懸疑三:老一輩結局如何?
最後,讓我們看一看老一輩的結局。
周老爺子得了阿爾茲海默症,還是在沉船發掘的關鍵時刻,可小波羅沉船的秘密,最終還是揭開了。
而患病的周老爺子照拂了花街半輩子,最終也得到了花街鄰居們的照顧,他們輪流排班,建群,不僅看護者老爺子最後的歲月,還竭力照顧着老爺子的自尊心,這真是人世間最好的鄰居。
而一度酗酒失意的謝老大,雖然一度改行當貨車司機,可所有人都知道,他離不開水。
大結局謝望和終於兌現了少時的諾言,給他買了艘大船,讓他重新回到船上,謝老大,終於又有用武之地了。
而夏鳳華他們,也正是在這艘船上舉辦了婚禮。
淮揚菜大師周宴臨也不差,這些年運河起落,他是受影響最小的那個,潮起潮落,飯總要吃的,雖然和妻子離婚後,鄰居們沒少給他介紹對象,可他心裡還裝着前妻。
而因為周海闊離開北京時的一番話,羅之梅也最終回到花街,她和周宴臨本就藕斷絲連,順理成章複合了。
故事到這裡,所有懸念全部交代完畢。
眾人再會於華子謝望和的婚禮,塵埃落定後,花街六子在夜色里望着靜靜流淌的運河,這些年來,運河就像一條繩,把所有人的一生,都綁在了一起。
即使有過各自分流,終究重新匯聚。
至此,兩代人都在時代的洪流中最終尋找到各自歸屬,運河奔流不息,人的故事也從未停歇。
這段劇情一出來,不知道大家什麼感覺,我當真感慨萬千,對於劇名《北上》,以及命運河流的起伏跌宕,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2:關於《北上》
初看《北上》,我確實有些擔心。
因為《北上》原著的故事,過於宏大。
從百年前的小波羅兄弟開始,到百年後各家的後人,為讀者勾勒出了大運河百年興衰的磅礴歷史。
劇集則必須更符合現代觀眾的觀劇習慣。
所以相比原著多時空交錯的結構,劇版選擇了更線性、更沉浸式的表達方式,讓觀眾直接代入花街六子的成長軌跡。
而原著里意大利人小波羅的百年尋根故事線,基本被拿掉。
但《北上》最終還是拍出了自己的味道,一種國產年代劇的經典味道。
故事開場不久父母一輩的群像戲,讓人想起《人世間》《六姊妹》的故事手法,始終圍繞各家大小矛盾展開強烈衝突。
有出軌、誤會、經濟困境導致的婚姻危機;有強勢婆婆和窩囊丈夫導致的婆媳大戰;也有糟心媽引發的思藝的命運悲劇。
這部分,狗血要素齊全。
而隨着劇情進入後半段,則開始聚焦夏鳳華和謝望和等花街六子北上的成長,前者從童年的假小子,變成堅韌創業者,
後者從莽撞少年,變成腳踏實地北上創業,也變得更加務實與冷血。
大結局則重回狗血,女主得腦瘤,男主職場起伏,兩人都被迫放棄了許多拼盡全力獲得的東西。
《北上》整部劇,看似娓娓道來,但每一次波瀾都是國產年代劇的精髓:越狗血,越上頭。
尤其是看完幾集之後,你就會真正入戲,越看越上癮,越看越覺得好看。
直到大結局,雖然只有一集,但卻成功點題,將之前所有的故事曲折,全部改寫。
結局音樂響起來的一瞬間,我內心澎湃,難掩激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出家庭狗血+青春疼痛,終究讓我共情。
運河不會回答,只是繼續流淌——帶着泥沙,一路北上 。
而年代劇只要套路仍在,就永遠不缺觀眾。
3:關於演員演技
《北上》整部劇看完,劇中演員選角,前期雖然有過不少討論。
但隨着劇情推進,演員們還是用演技證明了自己。
比如女主白鹿。
她飾演的夏鳳華,是欲揚先抑的設置,開場是假小子,成績不佳,笨手笨腳,成天被揶揄,但卻在歲月中出落成能力出眾的大美女。
白鹿前半段的表演,確實不夠自然,總像是刻意提着一股勁。
不過隨着演員年齡和角色年齡重合,白鹿的演技發揮也回到了正常值。
首先打動我的,是她的眼神戲,每次看向望和都能get到濃濃的愛意,橋上對視的那刻太好磕了。
而在患病之後,觀眾能看出角色明顯的心力交瘁,彷彿安每句話都在耗盡最後的力氣。
質問謝望和這段戲,白鹿更是把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先是崩潰責問望和,冷靜了一點之後提問:何天明不是站長嗎,怎麼會送單?
望和低聲說:這兩天暴雨,爆單多,他想搭把手。
這下徹底點燃了華子的怒火,她憤怒質問:爆單會有什麼懲罰?
望和低聲答“也會有獎勵”那一刻,華子又大聲說問了一遍“我在問你,有什麼懲罰”?
當聽到望和心虛至極的回答“罰款”二字,她不可置信地望了一眼望和,轉身離開。
這場戲白鹿的演技徹底爆發,將華子內心的失望、痛心交織在一起,爆發中又帶着一絲力不從心。
我認為這段戲的白鹿演技配得上出色二字。
歐豪飾演的謝望和,則很多人認為角色反差太大,我反倒認為,歐豪演得好就好在,望和人設坍塌。
少年時的謝望和做事莽撞但很講義氣,誰有困難他幫誰,北上之後卻在極度膨脹中變得冷血功利,有人說人設變化太大了。
我倒是認為,歐豪演出了人與社會的現實。
同樣精彩的還有李宛妲的馬思藝,除了從小就是全劇顏值擔當,當角色面臨人生劇變,奶奶和弟弟相繼離世的段落,那種痛苦與成長,被她精準地詮釋出來。
當然演技最精彩的,還是幾位老戲骨。
胡軍演的船老大,面對船運停止的人生困境,站在橋上俯視運河,短短几秒鐘的時間,從恍然如昨到崩潰落淚,情緒層層遞進,太絕了。
薩日娜則又一次演出了人世間最好的奶奶,尤其馬奶奶去世前挨個拜託鄰居的段落,回頭看有種轟隆作響的力道。
齊歡的梁海泓,命運幾番起落,仍保留着運河女子的堅韌善良。
這些這些立得住的角色,讓《北上》有了根。
4、事實證明,央視年代劇,又流出一條新的河流
到最後,雖然下一部《人世間》仍然沒出現,但《北上》還是為國產年代劇,流淌出一條,新的河流。
比如,相比傳統年代劇,將故事核心,放在年輕一代身上,拍出了所謂90後的懷舊青春。
比如它對時代氛圍的精準還原。
劇中巧妙融入崑曲、評話、竹雕、漕運文化等非遺元素,觀眾跟隨角色,領略了航拍鏡頭下的船閘、碼頭、古鎮,走過了青石板路、灰舊小院、刺槐樹,這些不僅是故事背景,更是將徐則臣筆下的"流動史詩"轉化為震撼的視覺史詩。
比如對溫暖人情的再現。
謝天成賣船分錢時鄰居那句“賺錢的時候大家都在,賠錢的時候大家一定也在。”
還有馬奶奶中風時鄰里抬擔架的群像,周爺爺患病後鄰居一起排班照顧,都是現代社會再不復見的時代溫情。
《北上》最動人的不是運河的粼粼波光,而是瓦檐下眾人合力走過的歲月風雨。
雖然最後《北上》這份答卷不算完美,甚至一定程度上有戲劇衝突上的過度用力,壓縮了歷史和人性的格局。
但當劇中老一輩奮力用破布衫兜住生活的漏洞,新一輩北上跌宕起伏後最終返鄉,一代又一代,就像運河岸的蘆葦,彎而不折。
那份凡人沉默的堅韌,還是被故事表現出來。
即使不完美,這份故事對人的挖掘依舊讓人觸動。
就像劇中的花街六子一樣,北上未必成功,但失敗也有失敗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