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茉莉
2025年2月18日13點,陳曉、陳妍希同步發博:“感恩相遇,今後各自安好,未來同為孩子的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自2016年結婚至今,9年婚姻告終。
先說明下自己不是任何人的粉絲,更不為了黑任何人,有感而發,閑聊幾句。


1.“流言止於智者”,流言起於誰?
看到熱搜那一刻,還是挺感慨的,畢竟好像從他們結婚起,「離婚」的風波就從未停止過,如今真的流言照進現實,似乎再一次印證了人世間的「空穴來風」。
此前種種,不管真假,當分分合合被傳了無數遍,好像看客們就真的開始等一場官宣,而這一次的官宣,又彷彿印證了某種意義上的「眾望所歸」。
好好壞壞,傳着傳着,到真來的時候就會有種「果然如此」的感覺。
如果結果證明為「真」,似乎過程里的「假」也順理成章變成了「真」。
所以,很多「真相」究竟是還原事實,還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說,雪落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而流言紛擾,又佔了幾分。
可人潮易散,留下兩個人做困獸斗。
人世間,向來都是一群人看幾個人的熱鬧。
我們每個人都生長在社會中,很難逃過人言,無論是作為說者,還是作為聽者。
具體到生活裡面,除了作為聽者的時候,要堅定內心,減少被外界左右的困擾。每個人在作為說者的時候,也要去守護一份善良,維持一份平和,世界是個圓,捕風捉影的風一旦吹起,難免吹進自己家門。
誰家的門都不好說嚴絲合縫。
少妄言,多祝福。
2.“愛一個人的過程很重要,因為結果,都那樣。”
走過婚姻或者經歷過穩定親密關係的人,相信會明白,融進日常里的拉雜遠比宏大的原則來得更腐肉噬心。
在結束的時候,不如祝願「愛」沒了,但「美好」還在。
關於他們兩個人的感情始末,並沒有細細追蹤過,今天下午才捋着新聞里的時間線草草略過。
不過特別有印象的是,在他們婚禮上,曾經陳曉對陳妍希那個掀頭紗的吻,是「偶像劇式的浪漫」。

哪怕到了這一刻回看,依舊封神。
誰會否定那一刻的「相愛」呢?
我總覺得生命中有過浪漫的時刻,並且自己也真心感受過浪漫,是很珍貴的體驗。
或許經年累月的現實早已磨平了愛意,但歲月依然留下愛過的痕迹,哪怕是夾雜在紛紛擾擾的流言之間,依舊能找到彼此曾經笑顏如花的對視,真心相守美好願景的彼此交付,哪怕後來改變,哪怕後來無法兌現,畢竟有過那些個時刻。
「走散的人們」如果非要在心中留下點什麼,便留住一抹美好吧。
那些黑暗的,就把它們拋在身後好了,未來各自依舊朝着陽光走。
外界紛紛擾擾,生活亂亂糟糟,從前如何定性,皆為過往,今日從頭起,未來各自生歡,各自安好。
希望你很好,我也過得不懶。
因為我很好,也希望你過得不賴。
不枉愛過一場。
3.“愛情是流動的河,婚姻是停泊的港,人生是向前的帆。”
這一次新聞出來,評論區已經不像曾經看到各路明星夫妻分手時悻悻然高呼“不再相信愛情/婚姻”了。
我們當然還要相信愛情,相信婚姻。
只是我們不因誰與誰的離離合合而輕言妄斷。
只是我們不需要把它們看的太重。
只是我們別把它們當成人生的唯一和全部。
愛情不是救贖,婚姻不是解藥。
解法要在整個人生里尋找答案。
人生遼闊,還有很多時間,還有很長的路,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工作、好好賺錢、好好照顧自己。
遇見新的人和新的事。
走向新的天地。
慶幸他們只是雙雙走進又走出婚姻,而不是用婚姻捆綁彼此的往後餘生。
陳妍希1983年出生,42歲;
陳曉1987年出生,38歲;
雖然9年婚姻,看似不短。
但相較於獨立的人生,向前或者往後看,
他們還有各自的更多年。
4.“彼此體面,是給孩子共同撐起了一片天。”
「愛」可以是兩個人的事,可「家」是一群人共同的責任。
成年人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聚散離合各自承擔,可是,孩子是無辜的。
前幾年,兩個人婚姻存續期間,爆出過太多傳言和八卦,對兩人來說,離婚或許是解脫,但這中間傷害最大的其實是孩子。
後續希望公眾輿論和當事兩人給孩子盡量好的成長環境。
正如他們官宣的落腳點“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無論夫妻之間有多少恩怨,孩子都應該得到父母雙方的愛和關照。
離婚並不意味着愛和親情的結束。
這才是夫妻一場,對婚姻最好的交代。
本文作者:蘿茉莉。
80後野生寫手,白天馳騁職場,晚上寫字自娛,用心感受,真誠表達,恣意生活,從容變老。熱播、經典劇評陸續更新,歡迎關注,陪你看劇淺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