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乙巳蛇年新春,微紀錄片《“蛇”我其誰》在總台央視紀錄頻道(cctv—9)播出,今天收官。

蛇年說蛇,每集5分鐘、共7集的《“蛇”我其誰》,以不被定義的講述形態,講述了不被定義的蛇的故事。
“蛇”我其誰?我,不應被定義;我,可以是傳奇。

《“蛇”我其誰》細說蛇的故事,卻並不試圖定義蛇。
片中,氣質複雜的蛇寶,是蛇本身,又何嘗不是我們對世間各種刻板印象的突破?
蛇頂着“爬行動物”的稱號,卻偏偏無足。


明明無足,卻能上得了高山、下得了深淵,更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征服世間“全地形”。
《“蛇”我其誰》一開篇,就從“畫蛇添足”的笑談中,引出無足蛇寶的倔強,和它不願被定義的“蛇生”。

不被定義,難有關鍵詞,蛇寶何以入選祖先留下的十二生肖大名單?雖然此中答案並不確定,卻讓人想起片中一個有趣的故事。
早期先民所居之處常有蛇。先民相遇互致問候,總問:“無它乎?”根據《說文解字》的描述,“它”這個字很像蛇。所以先民這句日常問候語的大意是:您被蛇咬了嗎?

從不被蛇咬的祝願,到將蛇入選十二生肖,開啟每十二年的陪伴,我們文化的豁達、包容,成就了如蛇寶般諸多“不應被定義”的傳奇。

或許,每一次輪迴中蛇寶的亮相,都是祖先留給我們再次審視“不應被定義”的契機。
“蛇”我其誰?蛇行千里,生命的向前,本無定式。

《“蛇”我其誰》對蛇寶的講述,採用了不被定義的形態。
該片以亦莊亦諧的語態,在億萬年間、東西方文化碰撞中、仙家與紅塵的交織里,認真而調侃地說著各色蛇寶的故事。




每集5分鐘,雖說已是紀錄片的微體量,但顯然並不是《“蛇”我其誰》探索故事講述的最小有效單位。
該片將古往今來、天南海北的蛇寶故事,按照“微話題”,拆分成簡短的時間片段來呈現。
從寥寥數語到一兩分鐘,《“蛇”我其誰》一本正經地笑談一個個話題。
隨着話題陸續亮相的蛇寶,質地各異,有實拍的、有剪紙的、有黏土動畫的、有漫畫的……既然蛇寶的蛇生都不被定義了,蛇寶故事的講述方式為什麼要被框定呢?
不應被定義,這種“無招勝有招”,需要對規律更深的認識,對創新更大的渴望。
在新春佳節播出的《“蛇”我其誰》,面對觀眾因走親訪友而更為碎片化的時間,面對家人團聚對合家歡話題的更大訴求,面對大家對吉祥如意的新春內容的觀看預期……
於是,在《“蛇”我其誰》中,無足蛇寶蛇行千里的故事,被巧妙轉化為“蛇為啥會把四肢進化沒了”的蛇年新春話題。

一個深邃主題的打開方式,舉重若輕、妙趣橫生。該話題在播出後很快登頂微博熱搜第一。
忙着過年的蛇寶的“人間親朋”,就此談得熱火朝天。

《“蛇”我其誰》是總台央視紀錄頻道(cctv—9)“微9”送給蛇年的新春禮物。
“微9”本就是創新的產物。
創辦於2018年的紀錄頻道“微9”,時長5分鐘,主打“微紀錄,短視頻”,致力於對紀錄片融媒體形態的不斷開拓。
2018年新年,在“微9”首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以不被定義的全新視角,一舉創新了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講述方式,有效探索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方式。



《“字”從遇見你》《來龍去脈》《“蛇”我其誰》,這些年一系列的“微9”作品,延續着“微9”的創新基因。
不應被定義的創新,看似無拘無束,實則是對見識、勇氣、創造力的綜合考量。
蛇行千里,是蛇寶勇於探索遠方的堅持,也是紀錄片工作者勇於創新的堅持。
感謝蛇寶願去擁抱不被定義的“蛇生”,它贏得了入列十二生肖的尊敬。
很高興能在“微9”看到不被定義的《“蛇”我其誰》,它贏得了眾多蛇寶“人間親朋”的點贊。
這也應是我們每個人的狀態。
“蛇”我其誰?
我,不應被定義;
我,可以是傳奇。

評論員 顧曉燕


更多精彩央視劇評點擊

總監製丨梁 紅 夏曉輝
監 制丨楊春果 趙穎新
主 編丨楊 珺
責 編丨唐 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