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跟新聞聯播一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全國的廣大觀眾,尤其是相對懷舊的觀眾,很容易受到春晚內容的影響。
譬如自2020年以來被廣為詬病的“包餃子”台詞與橋段,背後是,輿論導向內驅型,希望大家回歸傳統回歸家庭。
當然,這種“潛移默化”的努力,自然也會對部分觀眾產生抵觸心理,譬如《小品的世界》等作品對此的吐槽,也使得大量觀眾產生了共鳴。
對照前幾年,有個很明顯變化,2024年包餃子的台詞退出了歷史舞台,2025年春晚上 ,人工智能成為了u轉的新主軸線,春晚也成為了大量中國ai技術的試驗田。
從開場表演的ai數字孿生《如意舞步》起,不僅有張藝謀的機器人舞,甄子丹的的ai子彈時間,薛之謙的虛擬數字人,還有ai醒獅子,ai古籍古畫的活化.......
很多時候,歷史就是在不斷的重複。
相較於2025的“ai+春晚”,回顧2015年的“互聯網+春晚”,小品《相親》用了互聯網導航軟件開車,相聲《買房》講述了平台經濟租房,首次開放了網絡版權直播,百度愛奇藝藉此驟然崛起,微信突襲搖一搖送出了上億的紅包,一句奠定了移動支付的霸主地位,逼着阿里在隨後幾年含淚買單包攬了數年春晚的主贊助。
而今年的春晚告訴我們,中國將不可阻擋的開啟ai+五年的高速發展,大家將會迎來一個新的十年周期。
這是國家的意志!我們都需要緊緊的跟隨。
而另一個風向標,則是演員的籍貫,春晚請哪些演員,就標誌着中國新一年的統戰與外交主攻方向是哪裡。
譬如,2008年陳水扁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09年開始,劉謙成為了春晚的常駐代表,隨着馬英九當選,幾個月後,小虎隊在北京迎來了再次聚首。甚至台灣籍演員的佔比,一直都是兩岸關係的直接寫照。
同樣,2011年請回了20多年前的老朋友大山上春晚,2013年席琳・迪翁跟宋姐姐合唱茉莉花並重唱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背景是中加進入蜜月期,加總理兩度訪華,雙方在能源等一系列領域達成了大量合作,並發表了聯合成果清單。
今年有個很顯著的變化,那就是國際化和大中國化元素都非常的重。
國內層面,開場的《如意舞步》有台灣代表蘇有朋,香港代表陳偉,歌曲《如意》重有台灣代表楊宗緯、香港代表容祖兒和澳門代表羅嘉豪,小品《借傘》是香港代表趙雅芝、葉童,魔術《畫蛇添福》是台灣地區的劉謙,香港陳奕迅的《孤勇者》台灣蕭敬騰的《我可以》遲到了好幾年,香港的梁家輝、甄子丹、汪明荃、陳小春、張智霖、薛凱琪、周柏豪,陣容也創下了春晚有史以來的最大陣仗.......
這說明,特朗普上台後,大中華區的融合與統戰肯定是要加速的,今天大家能見到的港台藝人和文化交流會比遍地演唱會的24年還多。
國際層面,春晚邀請了哈薩克斯坦和秘魯的兩位藝人,標誌着普京特別軍事行動後的被鬆綁中亞,以及特朗普主義下瑟瑟發抖的南美,都會是接下來中國接下來的主攻方向。
而中美關係方向,美國小夥子埃文・凱爾也成為了首個在春晚接受專訪的美國人,美國樂隊 onerepublic共和時代在今年成為首個登陸中國春晚的美國歌手/樂隊,搞得我都想把這個樂隊換個翻譯,叫“ onerepublic一個中國”得了。
美國人首次登陸春晚,還一次登陸兩個,意味着中美關係緩和,必然是2025年的主旋律之一,這也是在為特朗普今年的訪華進行輿論鋪墊。
雖然春晚的確沒啥勁,但ai+,大中華+,中美+,宣傳部門在農曆新年的前一天,已經把25年的經濟、統戰與外交的三條主線,說的清清楚楚了。
最後,不勝感激政事堂的讀者們這些年來的一路相陪,
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祝各位春節愉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