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月29日電(記者張海磊、余里)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林草系統基層工作者代表登上春晚舞台,深情演唱歌曲《我的家》。來自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的付明霞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的王關文身穿印有大熊貓國家公園標識的工作服,以最真實的狀態,向全國觀眾展示國家公園守護者的風采。
來自保護一線的她們,何以登上春晚舞台?
“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保護綠水青山。”付明霞說。
2017年,四川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招聘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喜歡野外工作的付明霞第一時間報名,並最終成為一名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與科研人員。
她所工作的地方大相嶺橫亘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與漢源縣交界處,平均海拔3000多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是大熊貓生活的絕佳之地。扛着幾十斤重的物資,不時有螞蟥、野生動物的襲擊,翻高山鑽密林,一路險象環生,這是付明霞野外工作的日常。

現在,她自稱是大熊貓“撿屎官”。“看似不起眼的大熊貓糞便,卻隱藏着大熊貓的種群結構與生活習性的密碼。對大熊貓糞便進行實驗室分析,可以推斷出大熊貓的年齡、健康狀況、性別等信息。科學家們參考這些信息,決定野化放歸的大熊貓是雄性還是雌性,以及放到哪個區域。”付明霞說。
在大熊貓棲息地,相比自然林,人工林密度大、樹木種類單一,不利於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棲息和通行。人類活動、地質災害也對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造成不同程度影響。付明霞和同事們的另一個工作是建設大熊貓廊道,讓相互隔離的棲息地連通,實現隔離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
截至2024年,大相嶺已完成棲息地改造7000畝,栽植本土喬木樹種近10萬株,新培育苗圃基地15畝。
王關文在春晚舞台上歌唱時,腦海里不時閃現着千里之外,一代代平凡卧龍人的守護故事。
建立於1963年的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是我國第一個以大熊貓保護為主的保護區。
王關文還記得四年前準備到卧龍報到時,朋友調侃說:“那可是個山高路遠,人都沒幾個的地方哦!”但在工作的幾年時間裡,她總被身邊一群“爬山匠”感動着: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與草木為伴,與鳥獸同行;他們一次次跋山涉水,收集着一個個不起眼的數據。

隨着巡護調查工作的深入,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的不斷調整、擴大,卧龍的保護名錄,從57種增加至185種。今天的卧龍已是“熊貓王國”“雪豹樂園”,還是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的“隱秘家園”。
“保護大熊貓,更大的意義是有助於保護它的‘傘護種’。”付明霞說。大熊貓被認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現有野生大熊貓約1340隻。在大熊貓的“傘護”作用下,川金絲猴、雪豹、珙桐、紅豆杉等已知1萬餘種同域分布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良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