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蔣雯麗,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婚》中與丈夫風雨共擔攜手50年的文麗,是《幸福來敲門》中個性十足的江路,是《正陽門下小女人》中迎難而上的徐慧珍。
其實,從19歲出道至今,蔣雯麗塑造了大大小小很多角色,各種各樣的人物性格她都把握精準,共拿下了8個影后。
但極深入觀眾人心的,還是她在妻子、媽媽等角色的塑造上,尤其是當她飾演母親的角色,很多教育理念是引發了很多現實思考的。
比如《金婚》,讓很多觀眾意識到,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們獲得足夠的愛和安全感,以及享受自己人生的能力。
《金婚》劇照
比如《正陽門下小女人》讓很多觀眾明白,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極大影響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孩子,身教從來大過言傳。
《正陽門下小女人》蔣雯麗劇照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其實蔣雯麗之所以能在“育兒”的演繹上引發大家共鳴,她自己的成長經歷是關鍵,尤其是她和姥爺相伴的那13年。
01.
作為家裡的第三個女兒,蔣雯麗的出生讓媽媽在爺爺奶奶家的生活更加辛苦。
再加上爸爸常年在外,所以一怒之下,媽媽就以姥爺年紀大需要照顧為由,帶着孩子們搬回了自己家。
大女兒和二女兒因為已經上幼兒園了,姥爺只需要負責接送就行,可雯麗年紀還小,就需要媽媽時時帶在身旁,哪怕是工作的時候。
還小時,她乖巧聽話媽媽也沒有費什麼心,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她的哭鬧比兩個姐姐都要厲害,甚至到了沒辦法在幼兒園待的程度。
可這邊,媽媽需要上班貼補家用,無奈只能讓雯麗跟着已經80多歲的姥爺一起生活。
於是,從那天起,80歲的姥爺,就成為了幼年時期的蔣雯麗最能依靠的人。
電影《我們天上見》劇照:該片中的很多情節都來源於蔣雯麗幼年時和姥爺在一起度過的時光。
姥爺其實也是過得十分悲苦的人。
雖然作為當時的火車駕駛員,他的工資不低工作也體面,但他的家庭生活卻不甚如意。
姥爺原本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但孩子們大多身體不好,能平安活到成年的只有蔣雯麗媽媽一人,這讓蔣雯麗的姥爺打擊甚大,所以曾一度自暴自棄。
渾噩度日的時間裡,是年紀還小的蔣雯麗媽媽讓他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把唯一留下的女兒,當成了生活和精神的依託。
因為自小寶貝自己的女兒,所以對待女兒的孩子們,姥爺也是疼愛有加,關心備至的。
雖然蔣雯麗出生時,姥爺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但他從未因此削減對外孫女的愛。
他會戴着眼鏡仔細地給雯麗梳辮子,會忍不住她撒嬌給雯麗買她喜歡的布娃娃,還會在領完工資的第一時間給雯麗買她喜歡的糖果……
總之啊,這一老一少,總是形影不離地在一起。
童年蔣雯麗和姥爺
姥爺理髮的時候,雯麗在一旁玩耍;姥爺去打酒的時候,雯麗在後邊跟着;甚至姥爺和朋友相見時,雯麗也一直都在。
這也是後來,在訪談節目上雯麗淚眼婆娑地聊起和姥爺之間的故事,還有姥爺的舊友出現相見的原因。
可以說,姥爺對雯麗的好,和雯麗對姥爺的思念,是被身邊人,甚至更多人見證了的。
02.
按理說,有人庇護的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可在蔣雯麗這裡好像不同。
因為出生在不太一樣的年代,因為當年她的姓氏並不受歡迎,所以雯麗身上總是會出現各種惡意。
一起上學的小朋友們,在還分辨不清善惡的年紀,就把雯麗當成了可以無故“傷害”的對象。
他們會議論她,會背地裡罵她,會寫下攻擊她的話語。
蔣雯麗幼時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雯麗還小啊,她根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是不被喜歡的那一個。
無論是爺爺奶奶的不喜歡,還是同學們的不喜歡,都是她幼小心靈里的不解,不加干預大概率會長成刺。
可好在,她有溫暖的姥爺陪伴在身旁,在她需要幫助,需要安慰,需要引導的時候,總能恰如其分地指點迷津。
電影《我們天上見》劇照
雯麗上小學的時候,是姥爺負責接送的,但媽媽擔心姥爺的身體,所以就一再地想辦法幫雯麗轉學,就是希望能離家近一點,讓姥爺不那麼辛苦。
可這頻繁地轉學,不僅讓雯麗對新環境適應了一次又一次,還讓她在學校的處境變得“艱難”。
她很難真的融入到一個新的班集體當中,更不用提交到喜好相同的朋友,所以同學們對她是疏遠的,老師對她的評價也不積極。
為此,小雯麗苦惱不已。
也許這些事兒在一般家長看來,就不算什麼問題,但其實這是孩子生活的絕大部分,根本不能被輕易忽視。
好在,姥爺留意到了外孫女的困境,而為了幫助外孫女跳出這並非她自己造成的困境。
姥爺請雯麗整個班的同學們到家裡做客。
他“恩威並施”,先是用糖果和零食大方熱情地款待了同學們,而後也提醒了同學們不能無故欺負雯麗,不然會找老師主持公道。
別說當年了,姥爺的行為,就是放到現在,也會讓孩子心理溫暖備至的,因為有太多家長只覺得孩子和同學們之間的矛盾,是孩子們開的“玩笑”。
從來不會真正地把孩子在學校的處境,認真當成一回事兒,更不用提想妥善的解決辦法,並付諸實踐了。
所以,無論是姥爺生活上體貼入微的關懷,還是幫助雯麗解決成長中的困難,都是姥爺給予雯麗的,認真長大的底氣。
當然,單是“維護”還不夠,姥爺對雯麗也有極“嚴格”的那一面。
03.
姥爺的朋友非常多,所以經常會有人來家裡做客。
一旦有賓客至,姥爺總是會極盡所有地款待,所以來家裡吃飯的人絡繹不絕,而且涵蓋了工程師,戲曲演員,讀書人等各行各業的人。
其實,這某種程度上說,是姥爺廣結善緣的結果。
可當時家家戶戶的日子都過得相對拮据,姥爺的工資雖然有38塊,可除了照顧家裡人,還要招待這麼多客人也是不充裕的。
所以,年紀還尚小的雯麗,就不高興了,每當來家裡吃飯的人離去,她就會擺出一副不好看的臉色,雖然不說什麼,但很明顯地生悶氣。
姥爺注意到了外孫女的表現,並沒有一笑了之,認為這是小孩子的小脾氣,而是針對這件事,非常認真地教導了她。
姥爺告訴雯麗,困難的日子每個人都會有,如果不是實在過不下去,沒有人會天天往別人家裡跑的。
有的時候,對自己來說只是一雙筷子的事兒,對別人而言可能就是生命。
在細微之處引導,姥爺對雯麗的教育,從來都是滲透在生活每一處的,甚至多數都是身教大於言傳的。
儘管,姥爺也會有不忍心的時候。
為了能在當時護住雯麗,姥爺送小雯麗去練體操,在教練都明確表示她沒有什麼天賦的情況下,姥爺始終相信和鼓勵着雯麗。
給她買體操服,拜託鄰居教她單杠,風雨無阻地送她去練習。
有時候,看着外孫女因為練習受苦的樣子,姥爺也十分心疼,可姥爺知道這對雯麗意味着什麼,所以總是會忍住帶孩子直接離開的心,讓孩子直面那份辛苦。
而雯麗呢,也未曾辜負姥爺的支持,別人說她沒天賦,她就默默努力,在一旁看別人怎麼做,她就照着怎麼做。
也是因為這段經歷,蔣雯麗的體態練就了,表演天賦也被激發出來了,做什麼都有模有樣,這也給後來她在影視領域的成就奠定基礎。
04.
如果重要的人,能一直在就好了。可隔代人的相互陪伴,從來都只有一段。
電影《我們天上見》劇照
蔣雯麗13歲那年,姥爺離世了,這對她而言,是莫大的打擊,彷彿失去了支柱一般。
可生活還得繼續, 姥爺對她的悉心培養她不能辜負,所以從安徽水利電力學校畢業參加工作之後,聽聞北京電影學院正在招生考試。
蔣雯麗選擇給自己一次機會,因為準備充分,考試的前兩關,蔣雯麗都順利通過。
直到第三關的時候,她被要求講述一件難忘的事,蔣雯麗的思緒一下就被拉回了和姥爺共同生活的日子。
所以她給考官講述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講述起了姥爺對自己的用心照顧,甚至在講述期間,她一度忘記了自己是在考試,對姥爺的思念之情滿溢。
因為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儘管蔣雯麗忘記了自己正在進行的是考試,但她和姥爺之間的故事,還是打動了考官,讓她如願走進了心儀的學校。
再之後,她在影視領域閃閃發光,獲得了諸多獎項。
可以說,她後來對於角色的共情,很多都得益於童年時期,姥爺所給予的細膩情感。
幸好思念無聲,否則震耳欲聾。
姥爺離世30年後,蔣雯麗對姥爺的印象非但沒有淡化,反而更加深刻。思念也更加難掩。
所以她用準備了5年之久的電影《我們天上見》,以自己和姥爺為原型,講述了一段讓人淚目的爺孫情。
而後,她還把自己和姥爺的故事,撰寫出書,書名也是《姥爺》,把那段已經消逝在時間長河裡的歲月重新打撈。
她說這是自己的思念,也是無數觀眾對親人的思念,希望姥爺喜歡,也希望那些被家人無比惦念者喜歡。
愛是傳承,更是延續。
姥爺把小時候的蔣雯麗當成手心裡的寶,後來的蔣雯麗也竭盡所能地培養外甥女馬思純,長大後的她,終於也變成了小時候遇見的他。
隔輩的親人,從來都屬於時間軸的兩段,一個慢慢老去,一個慢慢成人。
雖然相交的時間不長,但時光清淺,溫暖相安,好的愛意從來都是瞬間即永恆的。
愛,就要珍惜當下,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