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十大經典童話之一,《美女與野獸》被一再改編搬上大熒幕。
2014年由克利斯朵摘夫·岡斯導演的法國同名電影,在改編思路上與美國好萊塢當代同名真人電影有着顯著區別。
電影結合傳統與當今文化語境,緊扣童話原著中玫瑰這一敘事要素,圍繞玫瑰重新鋪設情節、塑造人物、呈現主題。
通過玫瑰的繽紛色彩和玫瑰構成的自然空間,影片為玫瑰增添新的文化內涵,為古老的故事注入全新的意識。
該片與美國版本風格迥異,在改編上另闢蹊徑,情節鋪設、人物塑性和主題呈現均圍繞玫瑰這一核心故事元素,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法國童話。
《美女與野獸》與玫瑰法國童話
《美女與野獸》是流傳於世的西方經典童話之一,該故事最早由法國貴婦維綸紐夫夫人於1740年撰寫,後來另一位十八世紀的法國貴族女作家博蒙夫人也寫了同名童話。
兩個故事的基本情節相同,但也有一定差異,塑造出的美女形象也並非完全一致。
維綸紐夫夫人大量使用了夢境,野獸在美女夢中一再以王子形象出現,告誡她不要為表象蒙蔽,正確選擇愛人。
博蒙夫人則弱化了夢的啟示,強調美女讀書的嗜好,睿智的美女主要憑藉自己的判斷獲得真愛。受迪斯尼動畫和當代美國真人童話電影的影響,博蒙夫人的故事版本更為人所知。
儘管兩位夫人的童話情節不盡相同,但在美女因為玫瑰結緣野獸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
毋庸置疑,玫瑰是此篇童話的重要線索和意象。
但是,在兩位夫人的童話出現之前,類似題材的傳說故事中並無玫瑰的相關敘事。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可追溯到古羅馬作家阿普列烏斯所著《金驢記》中的“丘比特與普緒克”該故事也被視為西方最早的文學童話。
故事說的是美神維納斯因凡間公主普緒克的美貌遭世人冷落,遂令子丘比特使普緒克與野獸成婚,孰知丘比特看到普緒克後就為她傾倒,違背母意,將她偷偷帶人山洞。
為不暴露身份,丘比特只在暗穴中與普緒克密會,普緒克漸漸懷疑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趁丘比特熟睡之際,點亮蠟燭窺探。
看到睡夢中英俊的丘比特,普緒克頓時墜入愛河,然而滴落的燭蠟將丘比特燙醒,真相敗露之下,他憤然離去。
普緒克受到維納斯的再懲罰,歷經艱險最終與丘比特相聚。丘比特雖不是野獸,但在普緒克發現真相前,一直以神秘恐懼的形象出現,故事前半段已包含了美女與野獸的情節原型。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作家斯特拉帕羅拉在故事集《歡樂之夜》中收錄了民間故事《豬王》,在情節上更接近《美女與野獸》。
醜陋骯髒的豬王終於娶到不在意其相貌的美麗女子為妻,在新婚之夜變成英俊新郎,回報妻子美德。有趣的是,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曾發生。
1547年,在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加冕典禮上,有人獻上一個渾身長滿毛髮的西班牙狼孩裴特魯斯作為賀禮。
亨利二世收下這個“怪物”後,以實驗的形式向他施行宮廷教育,將他調教成滿腹經綸、舉止得體的貴族紳士。
國王去世後,太后找到了一位朝廷僕人的女兒凱瑟琳來嫁給裴特魯斯。
初次相見時,凱瑟琳萬念俱灰,然而,在相處過程中,她漸漸為裴特魯斯的人格所折服,拋棄一切世俗偏見,與他相親相愛,生兒育女。
儘管人“獸”戀的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早已有之,但是直到維綸紐夫夫人創作出《美女與野獸》,玫瑰才作為充滿象徵義的敘事元素出現在故事中。
玫瑰在西方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玫瑰是重要的宗教符號,代表救世主耶穌和聖母瑪麗亞,具有“愛情、神秘、永恆與瞬間”的多重象徵意。
另一方面,從古希臘開始,玫瑰就開始象徵美麗和愛情。
在古希臘神話中,美神愛上英俊的獵手阿多尼斯,當他被兇猛的野豬咬死時美神赤足跑過開滿帶刺白玫瑰的山谷,趕到愛人身邊,流淌的鮮血染紅了玫瑰。
中世紀時,擅長描寫典雅愛情的法國詩人將玫瑰的世俗涵義進一步發揚光大。
創作於十三世紀晚期的法國長詩《玫瑰傳奇》以夢境的形式“講述愛的藝術”,敘述了一部愛的傳奇,詩中接受獻詩的美麗夫人也被比擬為一朵玫瑰。
維綸紐夫夫人從古希臘神話與中世紀法國文學中吸取了芬芳帶刺的玫瑰意象,將其融入《美女與野獸》的傳奇敘事中,以玫瑰推動故事情節,渲染愛情和救贖主題,宣揚美的真諦。
在巴黎貴婦的生花妙筆下,玫瑰有如畫龍點睛,雅化了故事風格,突出了人物形象,也強化了道德寓意。
美女與野獸永恆的玫瑰之戀浸潤着濃郁的法式浪漫,香澤後世,令人回味。
在各類同名影視作品中,玫瑰幾乎都成為改編的一個重要環節。
美國1991年的迪斯尼卡通電影和 2017年的真人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玫瑰畫面,並通過一朵玫瑰引出的故事交代了王子變形的前因。
驕橫的王子因怠慢化身醜婦的美麗仙子,拒絕她用一朵玫瑰換得借宿的請求,仙子將其變成野獸,並聲稱只有王子在玫瑰枯萎前獲得真愛,方能使咒解除,變回人形。
儘管作出上述增編,對玫瑰的內涵加以解讀,但整體上看,美國電影並未着重表現玫瑰,除了片首,其餘各處與玫瑰相關的情節均與原著保持一致。
相比之下,2014年上映的法國同名電影對玫瑰元素的運用就充分許多,玫瑰形象在電影中反覆出現,且富於變幻,成為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
千姿百態的玫瑰不僅打造出美輪美奐的影像空間,為電影平添藝術感染力,還豐富了美女形象,展現了生態主題,充分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社會文化意識。
以多彩玫瑰展現美女多元形象
在觀眾心目中,《美女與野獸》中的玫瑰是艷麗的紅玫瑰,而在這部當代法國電影中,玫瑰卻顏色繽紛,除了紅玫瑰,還有白玫瑰、粉玫瑰與金玫瑰。
諸色攻瑰均與美女產生關聯,象徵性地賦予她多重性格,表現出當今世界對女性美的多元解讀。
紅攻瑰在美女的人物塑造中無疑發揮着關鍵作用。同美國電影相仿,紅攻瑰在該片片首就已登場,童書扉頁上一朵朵火紅的攻瑰飛舞旋轉,揭開了故事序幕。
隨後,影片通過大量增加細節和互文手法深人展現紅玫瑰喻示的女性美。從細節上講,電影在美女貝拉的人物造型上運用了濃艷的深紅色。
貝拉一出場便身着深紅斗篷,房中帷慢也儘是深紅。貝拉離開野獸城堡,探望家人時身着明艷照人的嫣紅禮服、頭戴紅色冠冕,項系野獸所贈紅寶石。
身着紅裝,貝拉又在夢的感召下重回城堡,拯救負箭的野獸,助其恢復人形。
深紅服飾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凸顯了貝拉紅玫瑰般高貴氣質和忠貞品性,與貪財俗氣的姐姐們在形象上產生巨大反差。
法國電影《美女與野獸》不僅着力展現玫瑰的繽紛色彩,還通過玫瑰空間觸及當今備受關注的生態話題。
影片中,玫瑰空間主要由野獸古堡中的玫瑰花叢與貝拉農舍外玫瑰花園兩部分構成,這些空間被用來展現男權意識與女性主義支配下人類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然觀,表現了當代電影人對環境生態問題的關注。
玫瑰是古堡空間的重要構成元素。玫瑰花簇裝點着古堡建築的內部空間,在旋梯旁、走廊間、桌台和床榻上處處盛開,為古注人蓬勃生機,使古堡不復令人齒寒的哥特氣氛。
在玫瑰與林光水色交互輝映的自然環境里,電影突破原著情節,先後增添了兩個反映人類侵犯踐踏自然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便是前述王子與森林仙子的愛情悲劇,王子肆意捕殺獵物,無視森林仙子勸阻,追殺金鹿,結果射死仙子觸怒林神,受到懲罰。
這一情節設置顯然具有生態寓意,影片中,王子以狩獵者形象登場,其遭受變形的根本原因是永不滿足的獵取心,象徵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限索取。
從這一角度出發便不難發現,古堡玫瑰空間強化了玫瑰對王子的救贖,玫瑰叢林不僅象徵強大的愛情也指代昂揚的自然生命,王子不僅需要贏得偉大的愛情,也必須學會尊重和關愛自然生命,才能重獲做人的資格。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貝拉的哥哥為還賭債,帶領巴黎賭徒搶劫城堡,踩踏玫瑰,最後在玫瑰園被蘇醒的巨人摔死。這兩段情節均從男性視角審度自然,主題上緊密關聯。
在熾烈權力欲和佔有慾的驅使下,王子不惜一切代價獵殺金鹿,在無限財富欲的召喚下,賭徒們無視占卜預言劫掠古堡,蹂躪玫瑰。
在男權體制下,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為對立,自然淪為人類滿足自身貪慾、任意侵犯的附屬品。
王子威風凜凜的狩獵與賭徒們的瘋狂搶奪彼此呼應,共同渲染男權社會對自然的野蠻征服,而玫瑰園中巨人的復蘇與纏繞惡徒的玫瑰荊條則擬化了自然對人類自大和貪焚的無情懲罰,喻示人類最終在與自然的對立中自我毀滅。
結語
玫瑰在《美女與野獸》的敘事中無疑發揮着重要作用,法國女作家在繼承本國文學傳統的基礎上,用玫瑰將美女與野獸的命運相聯,以玫瑰喻指美貌、美德與愛情。
法國當代同名電影緊扣並放大玫瑰這一敘事要素,一方面將玫瑰與美女多元形象融合,另一方面以精美的電影視效營造夢幻的玫瑰空間,結合傳統與當下的社會語境。
在古老的傳說中注人當代女性意識和生態意識,為玫瑰平添了新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