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9日,央視知名主持人李思思,
在多個社交網站上,
同時推出了這麼幾句文藝直白的話:
“難捨最是揖別日;
絲絲楊柳謝東風;
十三載奮鬥,感恩所有;
啟前路風景,沐光而行。”
這立即引起了網友的猜測。
有人問她:“你已經離開央視了嗎?”她回答:“是的,開始新的挑戰了。”
她大方地承認了離職,並正面回應了傳言。
早些日子就有消息說李思思已經離開了央視。
現在看來,很多時候,謠言就是真相的親信。
瞬間,“李思思離開央視”的熱搜迅速衝到了榜首。
有人感嘆道:“倪萍退休了,周濤被調走,李詠去世了,朱軍受到了毀謗,
董卿不再露面,現在李思思也辭職了,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們的青春也回不去了。”
有人嘆息:“李思思,那位主持過九屆春晚的傳奇人物,也不再主持春晚,
春晚舞台上再也沒有熟悉的面孔了,我的春節期待變得更加稀少。”
更有人感嘆:“我真不明白李思思為什麼辭職呢?
央視是眾多人夢寐以求卻未必能進入的單位,她竟然說辭就辭了!”
眾人的議論紛紛,讓我不禁第一次向百度查詢李思思的資料。
2
李思思,出生於1986年,已經37歲,完全步入中年。
中年人的命運有兩種選擇:或者像農場的驢一樣繼續為老闆賣力工作;
或者在遲來的叛逆中辭職信拍在老闆桌上,
瀟洒地擺擺手說道:“世界如此廣闊,我渴望去看看。”
據說李思思離開了央視後,已經找到了創業項目和職場退路。
這意味着她很可能像央視的前著名主持人張泉靈、李小萌那樣,
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吸引力的個人形象,開始追逐創業女性精英的成功之路。
更何況,已經育有兩個兒子的李思思,絕非電視屏幕上所見的那樣溫柔可人。
這位能歌善舞能主持的女子,實際上是一個學霸的代表。
年僅18歲,她在北大新聞傳播學院以優異成績考入。
以大一學生的身份參加《挑戰主持人》後聲名遠揚,
創造了節目有史以來最輝煌的記錄——成為第一位八期女擂主。
大二時在央視的主持人全國選拔賽中榮獲季軍。
加入央視主持13年,多次擔綱大型晚會的主持人,並成為全國觀眾都熟悉的面孔。
然而,就在這個後疫情時代的開局之年,許多人爭先恐後地湧入傳統體制,渴望在其中尋求保守安穩。
然而,此時自媒體領域卻響起了非常時期的警鐘,
發出“千萬別創業,千萬別辭職”的呼聲。
然而,37歲的李思思卻離開了央視大樓,踏上了另一條跑道。
她的決定,或者說她這樣的人做出的選擇,在非常時期顯得獨具慧眼,毫不費力。
然而,這樣的選擇對於許多人而言,特別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
只能作為旁觀者,而無法效仿。
3
在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當我在職場辭職時,
我認識了許多年的一位好友也在嘟囔着要擺脫體制束縛。
她是一位研究生,學習的是極具藝術氣息的文學專業,
然而她在考取了公職後卻被分到枯燥乏味、風險極高的財務崗位上。
眼看着前任科室主任都捲入腐敗風波後被投入監獄,
她每天都在反感工作和不願冒險的恐懼中,小心翼翼,不安心。
“這份工作我受夠了,我也要辭職。”
每次一起用餐時,在吐槽完單位工作和人際關係的種種不滿後,
她依靠酒精壯膽,總是我聽她喊出這句話。
然而,疫情很快到來。
她的丈夫所在的小微企業因為訂單減少而面臨減半的工資;
接着,她年邁的父親被確診為癌症,雖然醫保可以報銷大部分費用,
但是照料和履行孝道責任是無論如何忙碌也無法推卸的責任;
她的父親尚未度過危險期,而她的母親情緒又不穩定且過度思考患上了抑鬱症……
她還有兩個孩子,老大正處在被所有人嫌棄的青春期,
而老二剛進入充滿紛擾的小學階段。
她每天在單位、醫院、家、學校之間來回奔波,像一個忙碌的陀螺,
早已經將辭職的想法拋到衣櫃的深處,就如同將過季的衣服丟棄一樣。
幾天前的見面,她憔悴得像是一位剛從混亂的戰場上艱難逃生的倖存者,
心有餘悸地說:“我已經不再想什麼了,無法經受更多的折騰,
只要能有一份工作,好好活着就知足了。”
因此,當昨天看到李思思從央視辭職的熱搜時,我眼前閃現的實際上是我那位老朋友,
她臉上流露出對生活的認命神色: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人和魚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在後疫情時代,有人離開眾人追捧、光彩奪目的舞台,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而有人堅守着每月薪水的五千,覺得那份工作就像是雞肋一樣,擦乾眼淚,
繼續默默地工作,扮演着像拉磨的驢一樣的角色。
4
今天早上,當我瀏覽新聞時,看到一位名人攜帶着數億美元的資產移民海外,
同時也有人因為月薪只有一萬而為買不起麵包感到忿忿不平。
這一現象的差別,除了個體能力、身價和財富的差異外,
更深的真相是大災難之後社會上的兩極分化:
那些有勇氣和後路的人越來越願意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他們選擇辭職,或者移民海外;有人選擇安於現狀,週遊世界。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實力,所以毫不畏懼。
然而,那些沒有勇氣和後路的人只能滯留在原地,抱有僥倖心理。
他們不敢辭職,不敢曠工,不敢反抗,不敢奢望。
因為他們害怕,所以如履薄冰。
自由的選擇更加自我,而保住性命的選擇則更加保守。
那些有實力的人往更好的風光去,而那些處在劣勢的人則陷入更深的泥淖。
這是後疫情時代與時代巨變下的錯位現象,也是社會劇變下撕開的人間真相。
我們每個人都被捲入其中,各自立場不同,卻互不了解。
然而,這並不需要悲觀和絕望。
因為秋天已經過半,春天也不會太遠。
等待着下一個春天,那些在土壤中生長的草芥和樹木、田地、莊稼、湖泊,
將會蓬勃生長,帶給世間勃勃生機。